佛堂,菩薩在我家 |
||||
在佛堂與法相遇 早期的佛堂就是佛陀說法之處, |
■ 邱惠敏 |
|||
每當來到寺院,殿堂上神聖莊嚴的佛菩薩法相、佛教文物,伴隨著一瓣馨香裊裊,總讓人自然而然生起恭敬歡喜心;參加禪修時,坐在禪堂方墊、蒲團的方寸之間,在清淨、安定的氛圍中,就能生起向內觀照的精進心。若在家中、辦公處所也能布置一處小佛堂,除了時時禮敬諸佛菩薩,提醒自己學佛不懈怠,也能作為自我沉澱,反觀內心或放鬆身心的心靈空間。
學佛三十年的藝術家奚淞,畫室裡隨處可見佛像、佛畫與佛教文物,牆上也貼著許多自己手鈔或繪製的經文、佛畫,他說,在畫室設佛堂,是為了隨時提醒自己,身為佛教徒,要向「老師」──佛陀學習,因此,畫室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他自修精進,隨時向「老師」請益的佛堂。
對佛表達繫念之心
從佛典中的記載可知,早期的佛堂是佛陀說法之處,比如《四分律》中有幾處提到,佛在曠野城的講堂,以及毘舍離獼猴江邊的樓閣講堂。《維摩經》也記載著,維摩居士曾以他的神力,將菴羅樹園變成一座大講堂。《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中,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現身十處說法,第一處便是金剛座及妙光堂(亦名普光明殿)。那麼,今日我們設立佛堂,正是跨越時空與佛相遇,在佛堂裡重溫佛的教法。
不管佛堂上擺的是西方三聖、三寶佛,或僅僅只是佛陀、觀音聖像,甚至一串念珠、一張佛卡、一部經典,只要能以虔誠心、恭敬心,彰顯出佛堂的清淨氣氛,藉此長養修行者的道心;以佛菩薩為我們學佛的典範,當我們禮拜聖像,其實就是培養恭敬心、慈悲心,也就是在禮敬自己心中的佛。
在人人信佛的西藏,家家戶戶設有佛堂,佛堂中不一定供奉佛像,可能是一幅唐卡或祖師大德的法照,也常常可見達賴喇嘛或班禪喇嘛的法照,主要讓人有學習的典範。也有西藏僧人會將法器、經典置於床頭,方便在睡前用功,也是他們修行的佛堂。
處處都是修行的佛堂
國際知名的一行禪師,也常常鼓勵人們在家設置「禪房」,不管是夫妻吵架、管教小孩發脾氣,只要進入禪房後,任何人都不能打擾,在禪房中,個人可以安心禪修或平復情緒,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空間;直到禪房中的人打了引磬,旁人才能進入。
現代人多為上班族,待在工作場合的時間很長,與人互動的機會也多,在辦公處所擺設佛堂,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花藝家李麗淑與青樺婚紗董事長蔡青樺,就在工作室和辦公室設立簡單的佛堂,除了透過禮佛供佛,提醒自己精進不放逸,也讓前來的學生、同事或客戶,一起熏習佛法的力量,工作處所頓時化為歡喜道場,也接引更多人親近佛法。
學佛的計程車司機程永輝,每天在車室裡的時間最久,於是他請了一張佛像小卡,置於儀表板上,再掛上一串念珠、一朵青蓮,小小的車室頓時成了清淨的個人佛堂。他說,有佛菩薩相伴,開車時情緒自然安定、不會隨便違規,偶爾和客人分享一、兩句佛法,每天都有好心情。
服務於法鼓山青年院的徐凡凱,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放置了一張佛卡、一本印有聖嚴法師法語的墨寶桌曆,簡單的擺設,便成就了一方個人的心靈空間,對她而言,這些法寶可以提起道心,幫助她安定身心,同時也提醒自己專注。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