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聖嚴法師傳記人生 |
||||
八十載壯闊弘法行腳 展讀各種各類聖嚴法師傳記史料, |
■ 梁金滿 |
|||
聖嚴法師捨報圓寂,其生平事功、智慧法語,受到媒體廣泛報導,也在網路、email之間被大量流傳轉寄,而各大連鎖通路、網路書店,紛紛推出法師的相關著作展,再度掀起一波閱讀法師著作的熱潮。
聖嚴法師的八十載人生,足跡跨越中國、台灣、日本、美國,弘法腳步遍及各大洲;關注的領域包括教育、文化、公益、宗教交流與佛教修持;中英文著述書籍超過一百種,交織成一幅壯闊的人生風景。如何了解法師的生命歷程,與其所擘建的法鼓山?透過自傳或傳記資料,可以從不同面向看見法師的生命風光。
各類傳記史料 鋪陳一生行履
數十多年來,法師在不同因緣下,已相繼出版過多部自傳與傳記。不管是法師的自傳,或是他人執筆的傳記,在不同人的眼中,紛呈出聖嚴法師不同的生命面向,但不變的是他一生波折和奮鬥不懈的生命歷程,以及為人間所發的弘願。本期專題,將透過多位知名作家對法師各類傳記作品的導讀介紹,引領我們走進法師的生命之河,再次體會其悲心大願。 聖嚴法師的自傳共有三本,包括法師三十九歲時於關房中撰寫的《歸程》(1968年)、五十九歲初返大陸探親訪問歸來後出版的《法源血源》(1988),以及六十四歲時,以宗教學人身分出版的《聖嚴法師學思歷程》(1993)。
至於傳記書籍有二,一為法師七十一歲時,由作家施叔青撰寫的《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2000);另一本就是美國作家威普納(Kenneth Wapner)根據多次訪談法師編輯成書,於法師七十七歲時出版的英文自傳《雪中足跡》。兩者不約而同地依時間序以一則則生動的故事,串連起法師 特殊的一生行履,雖然部分內容在法師眼中,已是「不須再提」的「過往小事」。
另外,由林其賢所著的《聖嚴法師七十年譜》(2000),依照中國傳統年譜體例,根據所蒐集的三千多筆資料,以編年方式詳載了法師七十年的事蹟與行誼,是研究法師思想的重要文獻史料。
而費時三年,於法師圓寂前才出版的《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2009 ),是法鼓文化自數十萬張照片中,精心挑選出六百五十張,以二十五個主題,生動呈現法師的生平,與建設法鼓山的歷程,可視為法師和法鼓山的畫傳,是習慣於視覺閱讀的現代人的最佳讀物。
美好的晚年 最珍貴的身教
除了上述各類傳記,在人生的最後旅程,法師依然持續進行著口述與訪談,其一是晚年生活的自述──《美好的晚年》(2009),其二是關於漢傳佛教與心靈環保的闡述──《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2009),這兩本尚未出版的「另類」傳記,將是了解法師病中心境與弘法願心的重要參考。
病痛如影隨形的晚年,常人視為畏途,法師卻稱它是「美好的」。在隨行記者胡麗桂的記述中,這次行腳的起點,是從 2005年 8月底,住進台大醫院檢查,乃至手術開刀開始,直到今年 2月 3日捨報為止。
三年多的時光裡,「病痛」是貫穿法師晚年不變的背景,病中的法師歷經了法鼓山落成開山、第二任方丈接位、最後一次美國弘法、護法體系全台巡迴關懷,以及為法鼓大學募款的「遊心禪悅」書法義賣展,提倡「心六倫」、「防治自殺」社會運動等等;幾近已把所有重要的事都完成了,也包括了對法鼓山軟硬體設施、理念的總體結論。對於晚年所做所思,法師說:「主動的事是興趣,被動的事是任務;興趣和任務,都不是負擔,所以我把這段期間的生活,稱為『美好的晚年』。」
法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漢傳佛教,晚年在作家潘煊的邀訪下,首肯以漢傳佛教為主軸,出版《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一書。這本書的內容,整理自晚近幾年來潘煊與法師的十六次訪談。潘煊表示,「師父言教身教所及的心靈環保在在處處……,我將這數年間的訪談,整理出十個面向,希望以師父穿越歷史歲月的足跡,架構出心靈環保的時空之路。」然而,「就在最後一批文稿寄出給師父的次日,師父安詳示寂」,無法看到此書出版,令作者非常愧疚。
難行能行的堅毅精神
展讀各種各類的法師傳記,不由得讓人興起這樣的念頭:聖嚴法師是怎樣的一個人,會讓這麼多的作家竭盡心力來訪談、書寫他的生命歷程?而最真實的聖嚴法師,又該如何來敘述、認識呢?
幼年時期勞苦困頓的農事生活,培養出法師勇於任事、遇到困難絕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少年沙彌學佛法不得,操勞的趕經懺歲月,卻奠下壯年後廣開方便隨緣攝化的基礎。法鼓山的修行法門,固然以禪修為核心,然而對拜懺、梵唄、念佛、儀軌卻不偏廢,也都得力於法師少年時的訓練。青年時期醒世將軍的文采與膽識,早已展現出一代高僧的非凡氣質。壯年跟隨東初老人二度出家,赴日求學的刻苦歷程,及至學成歸國以「宗教家」為職志,奔波於東西方指導禪修,並從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起步,開始恢弘的法鼓山道業……
法師的一生是如此多彩多姿而面向多元,然而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面向,卻也是成就下一個階段、下一個面向的助緣。雖然法師常說,自己只是隨順因緣;但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佛法,法師從不輕易在客觀的環境之下屈服,總是以最堅韌的毅力試著克服諸多困難,全力投入生命中不同角色的各種轉折,把握因緣,進而創造因緣。
展讀各種各類聖嚴法師傳記史料,在在處處看見,法師在無路中找出路,在困頓中見悲願,在磨難中展智慧,這正是法師對一生實踐佛法的歷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