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成就無限可能 |
|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
■ 梁金滿 |
這是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對觀世音菩薩的讚美,也是一個「黑戶佛教徒」親身歷經一場至親生死交關後,對菩薩的真心「表白」。
2005年,郝明義的妻子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從原本只是住院檢查,兩星期內轉進加護病房,隨後院方竟發出病危通知書!一連串的緊急狀況,壓得郝明義無法喘息。直到妻子轉院的夜晚,他找到早年所讀的〈大悲咒〉,一遍一遍、涕淚交加地讀,才讓他重新找回生命的倚靠所在。而〈大悲咒〉也一直陪著他們,直到揭開重重布幔,找到醫療方向。
慈悲與智慧的容顏底蘊
這段真實的經歷至今仍引起許多讀者的討論,也再次印證了觀世音菩薩解救眾生苦難的深心悲願。從古到今,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故事非常豐富,各種靈驗故事和民間傳說、造像題材,助長了觀音信仰的流傳,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民間最親近的菩薩,弘傳的區域遍及亞洲,甚至歐美。
觀音的慈悲容顏,曾經陪伴許多人度過怖畏恐懼。多年前,畫家奚淞因母親重病去世,無常的苦痛讓他陷入長期驚慟顫怖的黝暗之中,而引領他「度過這段心靈上的崎嶇與黑暗的重要力量,便是鈔讀《心經》和畫觀音。」
一系列白描觀音的創作,引他探究「慈悲與智慧」容顏的底蘊;而反覆鈔讀《心經》,領受經中觀自在菩薩,觀照並體驗真實智慧後得到無上解脫和自在,「不知不覺,菩薩已端坐我心之中,斂眉深思生命的智慧。」奚淞說,如果任何人能觀智慧、得自在,便也配稱觀自在菩薩。
他更理解到「世間若有一人受苦,則無人可置身事外」、「只要一盞心燈燃亮,則即時遠離顛倒夢想」,這些,是觀世音菩薩教他的功課。因此,當他今年初展出重新修訂二十年前的三十三幅白描觀音畫像時,發現自己筆下的觀音,線條變得柔和了,菩薩的臉上則多了微笑,有一份自在的法喜。
一生修持觀音法門的聖嚴法師,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廣度眾生的特殊方便法門,具有「起信」的作用,因為相信觀世音菩薩的救拔力量,對菩薩具足足夠的信心,當解厄、獲益了,自己自然也會轉變,向內凝聚起自信心
學習行深般若波羅蜜
觀世音菩薩隨機應化「三十三」種形象,可說是菩薩行的特色。《法華經‧普門品》提到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方式──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其身而為說法,也就是在不同時空、際遇下,觀世音菩薩以與眾生平等的大悲心,給予世人不同的濟助。
回頭看看生活周遭,當我們遭受困頓和苦難時,那些在身邊拉我們一把的人
不過,可別以為觀世音菩薩總是示現慈愛可親的形象,我們在生命中,一定會遇到妨礙、干擾、苦惱、嫉妒、厭憎自己的人,聖嚴法師曾說,如果具有觀世音菩薩的悲與智,我們將會發現,他們其實是生命中的「逆行菩薩」,種種的逆境打擊都是成長我們的「逆增上緣」。
研究天臺智者大師思想的華梵大學博士生大參法師,在多篇論文中指出,智者大師認為這些「惡機」之「苦」,是眾生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的「逆增上緣」,種種觀音靈驗故事對於修行者有階段性的啟發,但智者大師強調,必須體會觀世音菩薩的千百億示現,無非是引導眾生入於究竟佛道的方便度化。因此,不能過分著迷於有相的感應,而要學習般若空慧,從由「有相的感應門」,進入「無相的真實門」,體會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無所不在的「普門示現」與「圓觀教化」。(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