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如何學習淨土法門,如何建立正確的知見和修行態度,該研讀何種經典?學佛期間,總是一下子前進三步,卻又一下子倒退五步,且有時又會生起疑惑心,如何讓所聞的正確知見能和身口意相結合,而不受外在不良的誘惑?
A:
古德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信、願、行。信就是相信有淨土,比如相信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天彌勒內院淨土……等,相信淨土的殊勝、依報莊嚴,相信淨土的修行法門。願是發願往生該淨土,願修行成佛,廣度眾生。行是:
1、發菩提心──願修學菩薩道、自利利他,最後修行成佛、廣度眾生。
2、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敦倫盡分、孝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
3、時時繫念該淨土佛菩薩的聖號,比如繫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
4、讀誦大乘經典,主要是與該淨土相關的經典,比如西方淨土法門的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以及其他大乘經典,如《金剛經》、《維摩詰經》等。此外,對初學者而言,聖嚴法師的著作《念佛生淨土》,是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5、普皆迴向,願將學佛心得與眾生分享,接引眾生都能學佛,同享學佛的好處。
另外,提到修行過程中,會起起落落,且有時又會生起疑惑心。這對初學者而言,這是正常的現象,需要修行到不退轉地才不會再退步。只要透過上述信、願、行的修行,修得越好、越深,就會越有信心,越能使得上力。為了走穩腳步,建議除了閱讀經典外,最好能夠來參加每週的念佛共修,以及定期舉辦的佛一、佛二、佛七等,您都可以來參加。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學佛後我發現,放縱的心容易產生胡言亂語及言行輕浮的現象;可是拘謹的心又令身心疲憊,我要怎樣才能身心平安呢?
A:
學會安定自心的修行方法,再加上平常多拜佛、拜懺、誦經、看佛書、參加共修,並於日常生活中多應用,如此時間久了自然會知道如何保持身心的平安。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以前我認為生活簡單,凡事不計較就是好。學佛後,卻覺得自己變得好複雜,以前認為不是問題的事現在都是問題,反而有點迷糊了。佛法到底是「知難行易」呢?還是「知易行難」?
A:
佛法是「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就實踐多少,盡心盡力就好,無須計較多少。只要是該做而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如果不該做或是不能做就不做。另外,平時要保持平靜的心情,不要慌亂,心慌亂就會有手足無措的情形。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念佛好,還是修禪好?何者對臨終的人時幫助最大?學禪的人有可能死後往生西方淨土嗎?
A:
兩者對臨終的人都會有幫助,兩者會有差別,主要是因行者對哪一種修行的方式較相應而言。至於佛教徒會到哪裡去?主要是願力與業力的關係,不會因修行的方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學禪的人如果發願往生西方,同樣會往生西方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醫院為避免醫療糾紛,往往對臨終病人施予不必要的急救,包括插管、電擊及氣切等行為來延長無意義的生命跡象,生命不僅沒有尊嚴、無品質,也徒增病人的痛苦。這會影響臨終病人往生善道嗎?佛教徒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現象?
A:
人在臨命終時,如果有善知識為他開導,使他心開意解,並為他助念,那此人就可以保持寧靜祥和的心情往生,如此即可相應善因緣而往生善道,或與佛菩薩相應而往生佛國淨土。
相反的,如果在臨命終時讓他感到痛苦,起了煩惱心,就可能因此相應惡因緣而往生惡道,或者在環境較惡劣的善道中投生。
所以,在病人臨命終時,最好讓他心情安寧祥和不受干擾的往生。身為佛教徒,應該幫助病人安寧的死亡,可以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填寫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如此病人即可免於不必要的醫療之苦。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看到書中說阿羅漢也有隔陰之悶,我想連阿羅漢都免不了這樣,我們這些凡夫現在認真學佛法,往生後也會有隔陰之迷,那這輩子的努力不是白費力氣了嗎?
A:
在佛法的唯識學觀念裡,「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裡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迴還,都不出於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此段節錄自聖嚴法師所著《正信的佛教》中的〈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一文)
從前文中可得知,即使是有隔陰之迷,在八識田中仍有學佛的種子,在未來 世遇上佛法,種子會起現行,到時還是會學佛;同時此生修學佛法的因,也會存到第八意識中,所修的善根在未來世仍會呈現出來,所以這一生的努力不會白費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念觀音聖號很久了,可是有師姊跟我說:「觀世音菩薩少念一點,阿彌陀佛多念一點,這樣才去得了西方淨土。」真的念觀世音菩薩就不能往生西方嗎?那位師姊的說法讓我無法專持觀音聖號,念阿彌陀佛又很不習慣,很難念得順,我感到很困惑。
A:
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主要關鍵是在有無信心與求生的願心。有了信心、願心之後,其次是圓滿願心的實踐行為,而此行為是為了清淨自心、增長善行善心與廣度眾生的菩提心。如果信心、願心堅固,行為良善清淨,最後即可往生西方淨土。因為願生西方淨土時,即是對西方淨土相信,而且心向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如此即使只是念觀世音菩薩,還是能夠往生,因為你已對淨土有信心與願心之故。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在禪坐時如果身心較為安定,按摩時就會覺得手心很香,聞起來很舒服。曾有同事跟我說,靠近我身邊時都會聞到檀香味,請問真的會這樣嗎?
A:
瑜伽行者進入三摩地(入定)時,會有天味、天香、天觸等各種覺受。因此,身心較安定時,手心香或身體有檀香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要執著它。
(可參見聖嚴法師所著的《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一書第六頁)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一般會勸人要多做好事、多積德,不要禍延子孫。是不是父母造業,子孫要受報?還是個人因果個人了?
A:
佛教勸導行善,目的是教人自利利人,行善的人自己福慧增長,他人也因此而有福,那居住的環境就是淨土。相反的,如果一個人造惡,不但自己增長煩惱、損福報,他人也會因而受害,淨土不只不可能出現,世界也會因造惡而更惡劣,居住其中的眾生的苦難也就增加了。這樣就是自害害人。
眾生的因果業報,有個別承受,也有共同承受,也就是有「別業」與「共業」之分。如果註定要個別承受的,別人就不會承受;如果註定要共同承受的,那該承受的眾生是逃不掉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們是大家族,全家住在一起,只有臥室是屬於自己的空間,我可以在臥室裡設小佛堂嗎?做定課可以在臥室裡嗎?
A:
大家族的客廳經常有家族的人在使用,或者經常有家族成員的朋友來訪,所以比較不容易找到空出的時間來自修做功課,此外,在家族的客廳供桌上安置佛菩薩的形像,家族的成員不一定都贊同,如果是這樣就只好在自己的臥室裡設佛堂,但是臥室必須整理乾淨整齊,佛桌及佛像不用時要用布幕把它遮蓋起來。
如果在家族的客廳裡還是有可能安置佛堂做功課,那麼還是在客廳設置比較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有些病無法以藥物治癒,做了醫學的檢驗與掃描,結論是身體絲毫沒有異常,但是這人的動作卻日漸僵直與怪異,是否真的有沖煞或有「非人」在身邊作祟?超度冤親債主有用嗎?
A:
就佛法來說,世間一切都是眾生的心造成的,包括眾生自我的身心與外在的環境;也就是說,是眾生自作自受的,過去種了某種的因,加上現在的外緣,便產生未來某種的果報。所以,要改善的最好方法是懺悔、常存慚愧、利他的心、去惡行善,同時要有「因緣因果」與「因緣有自性空」的觀念。「因緣有自性空」的意思是,現象都是因各種因素所聚合造成,當這些因素散失時,現象也就消失了。所以,它不是永遠有的,而是暫時的存在,到後來還是會消失掉,也就是「緣起性空」。
醫師檢查不出來,那就接受佛法,以修行的方法來改善,常念佛、拜佛、拜懺、行善布施。參加寺院的共修,若共修的法會有點燈及寫牌位,可以為冤親債主點燈或寫牌位超渡。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世間的一切皆因緣而生,瞭解之後會更理性的面對人、事、物。至於對至親亡故也如此理性似乎太冷漠無情,不知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
A:
至親亡故,心中悲痛乃人之常情。不過,始終都在悲痛之中,心情無法平復,生活就沒有辦法正常了。所以,在親人亡故時,最好以送一位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的心,來為他處理喪事,盡可能以念佛、誦經,用他的財物來供養三寶、布施行善,為他超渡。如此,亡者即可因家屬為他所做的一切善事而往生善道或佛國淨土。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有一位親戚經常會無來由的起乩,為外靈所附身,他為此苦惱不已,並常請外道法師為其作法。請問:正信的佛法如何看待外靈附身這件事?而我又該如何幫助他呢?
A:
關於這個問題,可參考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中「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一文。限於篇幅關係,僅節錄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靈媒的力量既然來自鬼神的靈力,而且因為鬼神來去無蹤、飄忽不定,所以任何一個靈媒,都可輪番接受到許多不同的靈體附身。一旦靈體離身,做靈媒的人,可能變成比常人還要軟弱無能的人。如果經常為人趕鬼、治病、禳災、袪厄,當靈體離身之後,靈媒自己本身就會受到惡報的懲罰。因此,凡是靈媒,經常都會恐懼靈體離身而失去靈力。故需常設法請鬼、迎鬼、供鬼、養鬼,保持與鬼靈接觸,以達役使鬼神且保護靈媒本身的目的。」
「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以因果的觀點來說,教化大眾、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受苦報。如果遭受到災難、貧病等事情,最好的方法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所謂吉人自有天相,這是由於自修善法而得到護法神的惠助, 以及諸佛菩薩的庇佑,不需要通過靈媒的關係來以善鬼趕惡鬼、以正神驅邪神。」
簡而言之,幫助他的方法是勸他多拜佛、念佛,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如果能這樣做,相信就能夠改善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現代人投資物品很多,除了股票與房地產外,最近又多了一個納骨塔。請問佛教徒投資納骨塔如法嗎?
A:
佛教徒所從事的事業、工作,必須是正當且有益於眾生。所以,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之後,對於職業必須有所選擇。如果在成為佛教徒之前已從事非正當、有害於眾生的職業,在皈依三寶之後,就要開始找轉業的適當因緣,以便可以盡快轉換職業。至於是否可以投資納骨塔,如果經營納骨塔的單位是正當、合理的經營,可以投資,但切勿抱存投機的心態。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最近經常在媒體上見到有關出家人的醜聞,朋友中有人拿這些事來批評佛教,讓我覺得很羞愧、難過。由於事實俱在,我不知道該如何跟朋友解釋,請問我該怎麼辦?
A:
目前媒體報導有關出家人的醜聞,不論事情的真相如何,對佛教都是一種傷害,這也是佛教界在制度面應加強的。若有完整的制度考核與管理,應不致於發生這類事件。佛教對台灣、世界人類及其他眾生都有莫大的貢獻,今日台灣幾個較大的教團就是最好的說明。因此,佛教的興盛對世界是有益的。所以,我們都希望不要發生這類負面的事件,因為這些負面事件對佛教、對社會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去追究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件,而是如何去預防這類事件再度發生,更要多提倡、多實踐淨化工作,以擴大淨化的力量來淨化社會,這才是當務之急。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在市場中,經常會碰到出家人在托缽,我很懷疑他們是真的出家人?還是假的出家人?碰到這種情況,我要不要把錢投入缽內供養他們呢?
A:
佛陀時代的出家人,出外托缽的目的在於借此因緣,廣結善緣,傳播佛法,祝福施主,另外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這種沿門托缽的生活方式,在現今的泰國、緬甸、錫蘭等南傳佛教國家仍然存在;
但在北傳佛教國家,尤其是中國,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已經不再沿用托缽的方式來乞食化緣,而是由各個道場的大寮(即廚房)負責煮食。所以,托缽乞食在目前台灣已經是沒有需要了。
因此,如果碰到托缽的出家人,如果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為真的出家人,不妨採保留的態度。不過,望所有的出家人都能依團體共修的道場安住,不再需要出外托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佛法常教我們不要執著,但對佛法及修行的追求,是否也是一種執著?若不追求佛法,又恐今生落空,陷於萬劫不復,但執著於不執著也是一種執著,請問我該怎麼辦?
A:
佛法存在人間主要的目的,在於導正人心、淨化人心,也就是使學人去執著除煩惱、離苦難得究竟樂。在學習的實踐上,要導正有害於眾生的行為,從事有利於眾生的行為。降低自我的欲望,同時了知諸法皆空的道理,力行去惡行善,但亦能知道此去惡行善的行為其自性是空。所謂自性是空的意思是,去惡行善之行為無非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有生必有滅,因緣消散了,現象也不存在了。
所以,雖有去惡行善因緣聚合的行為,但其自性是空的,也就是有去惡行善的過程,但最後終歸消散。如果能導正自心同時去執著,如此即能增長智慧與慈悲,獲得學佛的利益。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佛教的經典、咒語極多,請問初學佛者應從哪一部經、哪一個咒語先持誦起呢?有人主張「一門深入」,即持誦一部經典並如實修行即可,但也有人主張深入經藏,請問應依循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
A:
這個問題,可參考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中的「如何一門深入?」與「何謂專修與雜修?」二文,限於篇幅關係,僅節錄部分內容。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其實,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懺,或念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恆,就會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的目的。也就是說,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就是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修音聲法門而通達一切法門。」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在工商社會裡,每天過得忙碌異常,心也跟著紛亂一團,如何在忙亂中仍保持一顆閒情逸致的心呢?
A:
在每天的忙碌之中,應該經常存有利他的心,而且最好是恰到好處的利益到他人的需要,同時也能夠適時的放下自己的利害得失,那麼就能夠減少很多的情緒起伏。除此之外,如果還能夠在平時放鬆身心,有條不紊地專心做每一件事情,如此就能夠忙而不亂,在忙中也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大乘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但是,我們怎麼觀照在做利他行的時候,沒有摻雜利己的私心呢?
A:
平常做事時,可以四種準則來作為指導原則:
一、自利利人的事可以做。
二、損己利人的事可以考慮做或不做。
三、損人利己的事不可以做。
四、損人不利己的事更是不可以做。
修學佛法必須從有我開始,必須從利他當中尋求自我的成長與消融;也就是說,必須從有我透過利他而達到無我。所以說,不能夠一開始就要求自己無我,否則沒有著力點。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