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身上】
|
|
|
佛陀曾經對罵人者有兩個比喻:一個像是仰面對天吐唾,結果掉下來,弄髒自己的臉。另一個是像逆著風掃地,揚起的灰塵,會飛回自己的身上。
口出惡言往往只會自害害人。譬如惡言罵人,用粗魯話傷人,其實在損傷他人的同時,也有損自己的品德;而且你罵了別人,人家也會回罵你,而且可能還會加倍奉還,所以是彼此都受到傷害。
相反的,如果經常運用勉勵的、安慰的、讚美的、恭敬的語言,不僅對他人有益,也對自己有利。
|
|
|
【不該說卻說了】
|
|
|
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說話的方式只是一種習慣,並沒有想到是否造了口舌是非,老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
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他的一種惡習。
如果,你明明知道道聽塗說會使人受到傷害,不可以隨便亂說,你不但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
|
|
|
|
|
|
|
溝通萬事通
同樣一句話,能讓人歡喜,也能讓人煩惱,問題在於說話與聽話者之間,能不能真正的溝通?掌握溝通的要領,讓互動零負擔,不再各說各話!
「溝通萬事通」,收錄25篇精采短文,讓聖嚴法師的明澈法語,帶領我們走入溝通無障礙的世界。
|
|
|
|
【不能永遠擁有】
|
|
|
財富常在有無間變化著。
例如說「有錢」,富甲天下的大財主,與僅有一個小撲滿的小孩,都可自稱為有錢,但兩者的懸殊太大。
有人擁有千萬財產,身上卻不帶分文;有人身上一文不名而流落街頭,兩者身上都沒有錢,情況卻完全不同。
乞丐因為窮,而沿街乞討;沙門比丘則因為佛戒規定不得儲存錢財,而沿門托缽。前者窮得痛苦,乞討時充滿貪心;後者窮得滿足,乞討時則為與施主結善緣,兩者也完全不同。
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祖先的貧富與子孫沒有一定關係;人一生的貧富貴賤,也沒有準則。
佛陀曾說財物為五家共有:水、火、盜賊、惡王、敗家子。現代雖已有了保險制度的水險、火險、盜險,但還沒有惡王險及敗家子險。
財富既然不能永遠擁有,便非真有;既非完全沒有,故非空無, 只是經常在有無之間不斷的變化而已。
|
|
|
【富貴中人】
|
|
|
當我們在規畫經濟生涯之時,一定要確立原則: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厚以待人,儉以律己;要克勤克儉,積蓄財富;將自己擁有的經濟資源,用在國家社會,乃至全體人類的福利事業。這才是真正懂得運用財富的富貴中人。
同時我提出一個觀念:「坐著享福的人,那是無福之人;培福、種福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要建立起惜福、培福、種福的觀念,先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再以自己的技能、知識、體能、智慧、人品,為社會謀福利,這就是惜福、培福。
種福的意思則是對現在還沒有做的好事,要加強努力。
|
|
|
|
|
|
|
最會用錢的人
錢來錢去讓你忙得團團轉嗎?有智慧的人,不但會賺錢,更懂得用錢的竅門。本書教你如何不為錢煩惱,做個最會用錢的人。
「最會用錢的人」,共收錄25篇精采短文,只要您細細體會聖嚴法師雋永的開示,就能掌握生活富足的良機。
|
|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