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禪心去旅遊 █改寫《人生雜誌》216期
帶一顆專注而放鬆的禪心去旅遊吧!
那將是你旅途中最珍貴的行囊,
不管這趟旅遊所見的風光如何,
至少內心的本地風光絕對精彩可期。
旅遊,就像是一雙讓我們能夠更自由、更輕鬆的翅膀,
乘著它展翅翱翔,一片廣闊無濟的視界將在我們眼前展開。
你真的會旅遊嗎?
著有《旅行,聆聽心的呼喚》一書的加拿大籍作家齊克曼(Steve Zikman),曾為
旅遊下了一個註解:「我們去旅行,是為了逃避厭倦,為了去探索、休息、得到平衡,為了去冒險、瞭解其他文化,與親身體驗宗教或靈性的朝聖,更為了釋放
心中累積、幽閉的能量。」
旅遊,被賦予各種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佛教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介紹了
有道心的善財,如何抱著求法之心而到處遊化參訪;著重知性思考的人,可能會將開拓眼界、增廣見聞列為旅遊中重要的課題;重視親子關係與朋友情誼的人,
會以增進彼此心靈交流為第一要務;具好奇心與冒險性格的人,則對新奇環境中
的獵奇及機密之旅無法抗拒。
當然,也有旅人只抱著單純的目的,就是將自我由熟悉的環境中抽離,在漫漫的旅途中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展開一場心靈之旅;而對於不帶任何目的的旅人來說,則是將旅程視為一場浪漫的流浪,沒有任何期盼,自然也就沒有任何負擔。
然而,旅遊是需要學習的,透過學習,我們會更有能力去看到一個地方蘊藏的豐富生命樣貌,以及一種屬於文化的深層美感。將自旅遊中所學習到的運用在生活中,便沒有一處不是好風景。
許多人在開始規劃旅遊時,就已經用一顆緊張的心在作做計劃,為了要玩得更多、吃得更好,以及時間利用得更有效率,對旅遊抱持著太高的期待,反而無法舒緩平日緊張的身心。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曾經只以「一肩行李,兩枝畫筆」,
遊歷了三十三個國家。與法師的豁達相較,有些人即使帶著滿滿的行李了,還不斷地擔心是否有什麼東西少帶了,就顯得放不下得多。
運用禪修觀念及方法的旅遊
在旅途中,身體雖已自平日的生活軌道中抽離,然而一顆對工作、家庭放不下的心,也容易讓一趟旅行如同走馬看花。
例如儘管人已抵達千里之外的國家,為了不漏接任何一通電話,而讓國際漫遊的大哥大隨時開機待命;或者是正在看展覽,腦中卻盤算著晚飯可能會吃些什麼?或是到了一個觀光景點,沒有將自己歸零,
好好體驗當地風光,卻忙不迭地拿起相機,留下一張張可以證明曾經「到此一遊」的相片。像這類情形,都是將自己陷於層層束縛中,無法好好地活在當下,如此容易錯失體驗旅遊中每一個珍貴的片段。
若能夠將放捨身心、任運自在的禪修觀念運用在旅遊當中,相信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時時提醒自己注意當下,不忘提起感恩惜福與平等慈悲的心,乃至於要有抽離瑣務、勇敢放下的決心,都是藉由旅遊來鍛鍊自己身心一致、動靜一如的好機會。
人生就像一趟旅遊
走遍大半個地球,著有十餘本寰宇旅遊傳記的聖嚴法師,當在被問到:「旅遊中接觸全新的人事地物,對生命會有什麼樣的啟發?」這個問題時,有一段精彩的回答。法師說:「對於人生,你隨時去體驗它,它就會讓你成長;若不去體驗,就會無知。」另外,法師又說:「生命就是要不斷地去面對新的東西,但在舊的東西中,你也會有新發現。」只要用心,哪怕只是飲一杯清茶、吃一頓粗飯,都能夠在旅遊中品嘗鮮美的滋味。
帶一顆專注而放鬆的禪心去旅遊吧!那將是你旅途中最珍貴的行囊,只要用心去體驗,不論在遷流不息的變化中了知無常的真諦,或在每個動作中掌握注意當下的要領;還有從外相與心境中去體會放下的意義,或是自滴水粥飯中生起感恩與惜福的心。走出禪堂外,從旅遊中所接觸到的世界萬象,處處都是運用方法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