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詢問台 (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Q:

     大家都說持咒有不可思議的功效,能獲諸佛菩薩加持,我最近經濟不甚寬裕,

請問持〈財神咒〉有效嗎?又朋友因腦瘤須開刀,請問可教他持何種咒?


A:

    本問題在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P79「持咒有用嗎?」可以找到正確而健康的指引,因內容極多,僅摘錄部分內容提供讀者參考: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

    在釋迦世尊時代,也有少數弟子採用類似的咒術,而為佛所不許。佛滅之後,佛教徙的分子漸漸複雜,有些本來本就是外道的咒術師,皈依三寶而出家為比丘,

故在《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記載,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所以原則上並不重視咒語的使用。

     可是,以同一種特定的語句反覆地持誦,便會產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有代表神明的靈力,重要的還是持誦者的心念集中之力。

所以,持咒者持誦越久,效驗越強;如果能夠專心一致,反覆持誦同一咒文,也能達成統一身心,從有念而至無念的的禪定效果。

所以,後期的佛教,也不反對使用持咒的法門,並且由於梵文的咒有總持的意思,就是以一咒的咒法,統攝一切法,任何一咒語,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恆,都有相當大的效驗。

主要是因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夠去執著而消業障,這樣也必定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

至於您的朋友開刀,可以教他念〈藥師灌頂真言〉,迴向祝福他平安健康。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素喜觀音法像,故家中佛堂擺有兩尊,一為千手觀音,一為坐像觀音,

但有朋友告訴我,佛像應擺奇數,擺偶數會不吉利,真的嗎?


A:

     民間信仰中有許多的禁忌,但是那不是正信的佛教。

在佛教之中信佛、學法、敬僧,最重要的是恭敬三寶,以恭敬心來求法,讓自己能依佛法而修整自己、成長自己、消融自己,

所以修學佛法是注重自己學習的心態,而不只是注重外在事相而忽略了自己的心態。

     然而也並不是說外在的事相不重要,而是說外在的事相,例如佛像或菩薩像是讓我們修行的工具,如能有莊嚴的佛菩薩聖像,是有助於我們的修行,

所以說佛菩薩的聖像是否擺奇數或偶數是沒有關係的,不會不吉利。不過,我們應留意的是,聖像是否莊嚴、整齊以及我們是否心存恭敬來禮拜。

   又如果是同一聖像,只要擺一尊就可以了,因為它是用來讓我觀看之後生起敬仰禮敬之心,如果擺多了,會使人有眼花撩亂的感覺。

     所以,若要修行觀音法門,只要擺一尊觀音聖像就可以了。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最近發現自己下了班後,不是到處逛街,就是看電視,生活中已離不開這些聲光娛樂的庸俗文化,但又很怕自己就此耽溺其中,

請問我應如何拯救自己的心靈?如何利用佛法來提昇自己?


A:

     凡夫是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的,如果不是已經很明確的、很肯定的知道那些事情該做、那些事情不該做,

而且自己也很篤定的要去履行善事,除去惡事的話,多半是會隨波逐流的,

所以最安全的辦法是,不斷的親近善知識,跟隨善知識學習,避免接觸惡知識與傷害身心的資訊。

如此,時間久了,自然對自我的克制力就會加強。

   學習佛法提昇自我,必須從兩方面來做,一方面是多看、多聽佛法,另一方面是學習修行的方法,持之以恆,

如此,就能逐步提昇自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還有一點必須要提醒自己的,就是不可以得少為足,要經常懷著慚愧心來修持,如此才能不間斷的日新又新。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學佛多年的我,平常除了在家念佛、禪坐外,也參加共修。並且喜歡做些點心供養法師及請同修、好友品嚐。

不過,卻也有些同修、好友說我很不精進,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做點心上,而應該多參加共修,請問想要精進修行一定只能參加共修嗎?

 

A:

     共修時有許多人在一起修行,可以使修行氣氛較為濃厚,使得參加共修的人感受到修行力量,進而提高修行的道心,所以,共修的確會增加行者的精進心。

   不過修行卻不只是在共修時才算,在平常生活中同樣要修行,而且日常的修行在時間上比共修時間來得長,

所以,在日常的修行更為重要。而日常的精進修行是指心中常存慈悲心、慚愧心來對人對己,同時常以佛法的智慧來處理自己與環境的問題,使自己於日常中增福增慧。

   因此,精進心,不論在共修時或日常生活中都是要有,又如果能常參加共修,對日常的修行會有正面的助益。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與內子結婚多年,已經育有二位子女了,但是八年來,內子卻時常懷疑我有外遇,並且吵著要離婚。

孩子因害怕失去母親也天天擔憂哭泣,請問我該怎麼辦?


A:

     首先先反省自己是否沒盡到應盡之責任,如果沒盡到責任,則改之。如果已盡到責任了,那用體諒的心,耐心的與她溝通。

其次,以自己的行為來感動她,既然是夫妻,就要為對方奉獻,多一些付出、多一些關懷、多一些尊重,讓對方知道她有個這麼好的配偶,那麼,她怎麼捨得和你離婚。

所以,只要二人中有一人能想到為對方付出,並且認為對方是我的幫手、我的伴侶、是一位菩薩,而不是冤家對頭,那離婚的事情即可避免。

因為離婚對自己、對子女、對配偶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朋友最近事業不順且面臨龐大債務,她感慨地說以往都為父母、老闆、先生、孩子而活,盡心盡力,不敢懈怠,卻只是得到很少的回報,還要扛下沈重的負擔,

因此感覺做人很不值得,彷彿生命熱忱已逐漸消褪。由於她還年輕,才三十七歲,我該如何勸慰她呢?

 

A

     建議您介紹聖嚴法師著作《是非要溫柔》給您的朋友看,相信會對她有幫助,對於您的問題,就這本著作中節錄聖嚴法師在書中的「序」供您參考:

 

「執著」與「捨得」

 接著要釐清的是「執著」和「捨得」的分際:為自我的利益而放不下,就是「執著」;為他人而奉獻,就是「捨得」。

為他人奉獻而堅持到底,叫做「毅力」,而非「執著」。

「執著」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名望、權力,放不下、捨不得,老是只考慮到自己的問題,畏首畏尾、顧前瞻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已,這是「執著」。

當然也很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某人認為他的理念是最好的、也對社會最有利,於是堅持、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但這是僅就他自己的立場來看,並不是「同理心」。

他自己認為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未必是社會真正的需要。

比方說:我有一雙鞋,穿在腳上很舒服,就強迫別人也一定穿,還覺得不肯穿這雙鞋的人都對不起我:「這麼舒服的鞋,你居然不穿!」這樣的「執著」,這樣的堅持己見,在現在的台灣經常可以看到。

   我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我沒有「一定要完成」的目標 —— 當社會環境的「因緣」許可我做、需要我做的時候,我絕對全力以赴;

但是當環境不許可的時候,我也不會勉強。因為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也許還是可以做啊!

古人說:「達者兼善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裡的「達」並不是說自己多麼了不得,而是指社會環境已經「通達」了,能夠讓我提供自己的力量。

這時候,絕對要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去做,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而當環境不允許,也就是「窮」的時候,我或許不能做什麼,但也絕對不會去傷害別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有個觀念:一切都要靠「緣」。所謂「因緣」並不是迷信,而是指「客觀的、環境的自然因素」,要是這些因素都不允許你完成某個目標,也許就該退一步想想了。

在某方面的「因」或許不成熟,在其他方面卻可能別有收穫,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其實都是「因緣」的變化,只要觀念能夠轉變,永遠都有希望、沒什麼好悲觀的。

   舉個例子來說,三國演義講的「萬事齊備、只欠東風」,要是孔明沒有東風之助,再好的計謀也沒有用,這個「東風」就是我們所說的「緣」了。

所以當時他們就常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並不會因為戰略不成熟、或者打了敗仗,就要跳河自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還有柴燒,就應該保全自己、重整旗鼓、重新再出發。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普賢菩薩十大願裡有一句「恆順眾生」,因著眾生個別差異,而菩薩皆能圓融處理,饒益平等,以大悲心隨順眾生。

但反觀自己處理事情時,雖滿足甲的願,但有時反會傷害到乙,似乎很難做到「恆順眾生」的境界,請問我該如何做?


A:

     對於一件事情,於同一時間要滿足每人的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是常常不能做到的,經常是滿了甲的願,卻使乙的願不能圓滿,使乙覺得失望。

所以在思考某件事情上要滿哪個人的願的取捨判斷時,最好以滿了誰的願較能利益較多的人來做為考量的準則。

  另外若有輕重緩急的差別時,也要依彼此間之輕重緩急來做取捨的考量,

譬如有甲和乙兩人對於一件事情都想要,其中若甲得到,較能利益到多數人,但是不給乙,乙可能因此自殺,此時為了救人,可以先滿乙的願,使其不自殺,然後再來看如何助乙使其能利益更多的人。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有一好友極愛孩子,然而懷孕兩次皆胎死腹中,對她打擊很大,由於先生喜好釣魚,她認為是先生殺生過多,而小孩是代為還債的。

民間一般人常以「還債」之說來將事情合理化解釋,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如何將她的悲痛徹底去掉?


A:

     關於第一個問題,聖嚴法師所著的《學佛群疑》第75頁至78頁的〈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可以找到解答,因限於篇幅,僅就內容節錄部分供讀者參考:

 「佛法所講的因果,是眾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

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例如眾人都吃飯眾人都能飽,眾人不吃飯眾人皆飢餓;

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飢餓無關。

所以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因此本問題中之先生釣魚殺生,應由他本人受報,太太懷孕兩次皆胎死腹中,並非由小孩代為還債,而是由於其父母或過去或現在生中造作了某種行為而導致的。

改善的辦法是父母修學佛法多行善布施,母親並到醫院徹底檢查,找出胎死腹中的原因何在,然後對症改善,始為良策。

   其次,如果想要幫助好友化解悲痛,最好、最有效的辦法是介紹她來學佛法,皈依三寶,

並介紹聖嚴法師的著作給她參考,使她建立正確的觀念,如此不但可幫她於一時,也可助她一生,甚至生生世世。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大家都說持咒有不可思議的功效,能獲諸佛菩薩加持,我最近經濟不甚寬裕,請問持〈財神咒〉有效嗎?又朋友因腦瘤須開刀,請問可教他持何種咒?


A:

     本問題在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P79〈持咒有用嗎?〉可以找到正確而健康的指引,因內容極多,僅摘錄部分內容提供讀者參考: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

   在釋迦世尊時代,也有少數弟子採用類似的咒術,而為佛所不許。

佛滅之後,佛教徒的分子漸漸複雜,有些本來就是外道的咒術師,皈依三寶而出家為比丘,故在《四分律》卷二七、《十誦律》卷四六等,有用咒治病的記載,

然依根本佛法,應該是有病看醫生,有災難要懺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釋結,消除業障最好的辦法,所以原則上並不重視咒語的使用。

   可是,以同一種特定的語句反覆地持誦,便會產生咒的力量,其中固然有代表神明的靈力,重要的還是持誦者的心念集中之力。

所以,持咒者持誦越久,效驗越強;如果能夠專心一致,反覆持誦同一咒文,也能達成統一身心,從有念而至無念的禪定效果。

所以,後期的佛教,也不反對使用持咒的法門,並且由於梵文的咒有總持的意思,就是以一咒的咒法,統攝一切法,任何一咒語,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恆,都有相當大的效驗。

主要是因持咒兼帶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夠去執著而消業障,這樣也必定能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

   至於您的朋友開刀,可以教他念〈藥師灌頂真言〉,迴向祝福他平安健康。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金剛經》上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世界為一合相」,看來世間物質現象皆不存在,然而《阿彌陀經》又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形容得那麼具「實相」。

我們若不迷戀世界物質現象,為何又要嚮往西方呢? 


A: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依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的現象,現象雖有但並非永遠有,只是有一定時期存在的暫時有,雖然長久如有想無想天的壽命八萬四千大劫,時間到了,終究還是要輪迴生死,並非永遠不死,

因此世間物質與心理的現象是暫時的存在,並非永遠的存在,也就是說一切物質與心理現象是無常的,在無常之中找不到一個永遠不變的實體,既然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實體存在,

所以也就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我」存在,也就是「無我」,如果能夠實證「無我」,就能到達涅槃的寂靜境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成,是為接引有心修學佛法並且發願到佛國淨土去的眾生,因為有的眾生雖想出離三界,但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信心不足,恐怕自己仍會下墮,

所以希望到佛國淨土去,到了那裏不會再造惡業,又可聽佛與大菩薩說佛法,等到證了不退轉的果位時,再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成就佛道。

所以欲出離世間,不迷戀世間自主的信心不足的眾生,就可以發願求生佛國淨土,到那裏去修學佛法,到了證得無生法忍時再回來度眾生。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所謂念佛生淨土,我最近修行念佛法門頗有心得,但有一疑問即是上廁所時可以念佛嗎?


A:

     平常生活中,如果心中能夠經常念佛,是非常好的。只要心中有佛號,心中就有正念,就能清淨,

所以,修行念佛法門的菩薩們,平時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的前提下應經常保持心中有佛號,直到這一生生命終了為止。

   至於上廁所是否可以念佛?

可以的,因為既然選擇以念佛為自己的修行方法,就要在可以念佛的情況下都要儘可能的念佛,

不過在一些較不清淨的場所,如廁所或有他人在場的公共場合,就用心念,一者是心存恭敬、一者是不會干擾到別人,使他人不舒服。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女兒今年剛上國三,由於長期勞累,再加上胃口不佳又挑食,以致健康情況欠佳。

對於這種現象,我想好好的改善,但總是很氣餒的對她發脾氣,弄得母女都不高興,請問我該如何以佛法的慈悲來面對這個狀況?


A:

     在青春少年時期的人,多少會有叛逆的情緒,對他們最好不用責備、指責的話。如果能用關心、慰問的話來跟她講,例如:「妳今天累不累啊?」「妳今天中午在那兒吃飯,錢帶夠了沒有?」。

還有,不要把她當小孩,她可能自以為很大了,你應該把她當朋友,相信她的態度也會改善。

   另外,對自己也要檢討看看,是否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勉強孩子照自己的意思來過生活或決定其未來,如果有的話,也要改過。

如果擔心孩子會變壞或功課不好、身體不好,最多是從旁規勸,以朋友的立場提供她意見,讓她自己去想、去決定,如此,孩子也較能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對孩子也是一種成長的訓練。

(可參考聖嚴法師所著《法鼓鐘聲》第85頁之「如何對待叛逆的少年?」)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剛學佛不久,也知道要時時反省懺悔,然而我要怎麼察覺自己言行舉止有錯呢?也想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但這個慈悲心又該如何培養呢?


A:

     要察覺自己言行舉止是否有錯?首先要先了解正當的言行舉止是如何,也就是清淨的身心行為是如何。

這可從佛教的戒律中去了解,最基礎的是五戒十善,初學佛的菩薩可常用它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當。

其次是要培養覺察力,這可以從修定之中培養,修定的方法需要向老師學習比較安全,其中以禪坐的效果最快。 

  慈悲心的培養,首先要有安定的心,然後經常為別人想,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不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對方。

了解對方的需要,提供自己所能、所有,協助對方,支持、支援對方,如果能這樣來想、來做,即可增長慈悲心。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佛經上言不得對佛像、經典加以污損毀壞,然而家中有些過期佛教期刊、書籍因空間有限,不得不處理,除了送人外(有時還要看因緣),是否可跟其他書籍類一同資源回收?


A:

     佛像、佛經的廣泛流通,有助於佛教的興盛、佛法的宏揚,但是如果過多了,就會造氾濫、浪費。因此,助印佛像、佛經、佛書最好能交給一個統籌單位來做,避免個人的助印。

如此可以印出大眾較需要的佛像或經書,可以避免重覆印刷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出錢助印雖非自己去印,同樣是有很大的功德,同樣對佛教、佛法的宏揚有所貢獻。

   過期的佛教期刊,佛書如可以再送給自己的親戚朋友看,是最好的。

如此可以讓期刊、佛書發揮更大的功效,如果無法送給個人,也可以送給某團體或某某圖書館,或賤賣或送給舊書攤,便其可以再流通,如果以上的方法都行不通,最後也可以做為再生紙來回收。

   佛經上說不得對佛像,經典加以污損毀壞,是指不得以惡心、不恭敬心來損毀佛像、經典而言,如果是以惜福的心,慎重的心與其他書籍一起來處理、打包回收,那是可以的。關鍵在於我們處理時的心態是否良善、恭敬。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最近有師姊邀我一同去受菩薩戒,但我自認習性未改,連五戒都守不好,那敢去受菩薩戒,而且聽說知戒犯戒,罪加一等,令人更加裹足不前,不知凡夫如我者,可以受菩薩戒嗎?


A:

     可以。學佛就是要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以佛菩薩為標準。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導正自己的身、口、意三類行為,最後可以跟佛菩薩一樣有清淨的身、口、意行為,有無上的智慧和無限慈悲。

因此,既然是來學佛,就是想成佛,想成佛就必須受菩薩戒,行菩薩行,因為菩薩行的圓滿就是成就佛果。

   凡夫向佛菩薩學習,是有學習次第的,首先必須先把人做好,要把人做好,就必須先受三皈五戒,進而行十善、受八戒(在家)、十戒、具足戒(出家)、最後要受菩薩戒,如此逐步提昇自己的人格,最後人格圓滿無缺,就成佛了。

   又凡夫在剛開始學習時,因為舊有的習性養成長久了,所以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改正過來,因此,常有犯了又犯,而且是明知不可犯卻偏偏又再犯之情形,這對凡夫來說是滿正常的現象。

所以,必須發長遠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的勉勵自己,堅持改正下去。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又犯了,還是要再次的懺悔,再次地勉勵自己要改正,如果能夠如此有毅力、有耐心的學習、修正下去,一定會逐日的改善,自己的信心也會逐漸的增強的。

所以,勸您早日來受菩薩戒,使自己能早日依止清淨的戒法,早日成就清淨的戒行。至於「知戒犯戒、罪加一等」的情形,前面有說到,凡夫受戒之後不容易馬上不犯戒,而且很可能又會再犯,

但是只要不是故意要去犯的,而且不斷地懺悔,勉勵自已不再犯,日子久了,再犯的情形就會減少,最後一定可以不犯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媽媽患有顏面神經痛的宿疾,在不忍看她疼痛不堪時,總想藉機從佛法的「因果」觀念來幫助她減輕痛苦。

請問我應該怎麼說才能讓媽媽接受,進而開解她的痛苦?


A:

     你媽媽已經患有宿疾,身心已經感到痛苦了,此時應該給她安慰與鼓勵,讓她放心、安心遵照醫師的指示治療病痛,

同時勸她常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把心經常放在佛號上,不要去想自己的病痛,如果身體還有體力可去助人或做義工,也可以量力去做,如此,將可減輕痛苦。

   至於是否可以用佛法的因果報應或業障來解說,這要看你母親信仰佛教的深淺與佛法知見建立正確與否來定,如果跟她說了,她能因被提醒而面對、接受她的宿疾,那就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把握,最好不要說比較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哥哥與嫂嫂最近吵著要離婚,媽媽感慨地宣稱這是他們夫妻應有的果報,並認為與兩人當初執意搬出去不與她住有關。

請問這真的能用因果報應來解釋嗎?

A:

     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

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

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現世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後世感報。再說,佛教所講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宿命論或定命論。

     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

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世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

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佛教如果落於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泥沼,眾生成佛的理論,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運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豈不等於白費?

   可見,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離緣生法則的。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

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質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檸檬或咖啡,便會改變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樣。

   總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現世承受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

所以,因果的道理聽來簡單,說來並不簡單。(以上是節錄於聖嚴法師所著《正信的佛教》──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對於你哥哥與嫂嫂要離婚的事,你們家人應以慈悲心、同情心來規勸,從旁協助他們,使他們能互相體諒與互相尊重,同時要視對方為人生道路中成長的菩薩伴侶,如此即可避免離婚。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目前社會上衝突與亂象層出不窮,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易遇到令自己動心忍性之人事物,所以遇到須忍辱之境緣頗多。

只是,短痛或可忍一時,若遇必須長期忍受又無法離開時,該如何面對與調處?又,如何不因忍讓而使對方得寸進尺,或使事情往不合理處發展。

佛法講「戒定慧」,以般若導五度。在忍人所不能忍之時,如何導入智慧觀照,才能圓滿地處理,而使我們對「忍辱」法有更深入而有次第之體會。


A:

    「忍辱」是修學佛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心行。忍辱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

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

所以,解說的菩薩為己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私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

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餘地似的。

然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十分重要。

例如風雨水火的襲擊無法控制,但仍可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且有益的事物,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若對雙方都有害而無益,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當然要設法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

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

對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雖知禪修很好,但是因為我每次一上座就會嚴重氣動,前後約九十度的大震動,害得鄰座友人都以為發生地震,所以便不敢再禪坐了。

聽說氣動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不知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或是我的體質並不適合禪坐?


A:

     禪修並不限於打坐時才能修持,除了坐姿之外,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不論是站、行、臥,正在做事或沒有事做都是禪修的時機。

因此,雖然打坐時氣動得厲害,影響到打坐,那可以改用其他的方法來修行,比如說是經行,或拜佛,同樣可以體驗到禪修的好處。

在日常練習時,必須注意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有情緒的起伏?自己動了什麼樣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將身心安定下來。

     氣動是個人體質的關係,除了從飲食上調整之外,也可以多拜佛,如此,應該會有所改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一個腦性麻痺的患者,多年來一直想學佛,也閱讀了一些佛書,但是獨自摸索總是得不到要領,很想參與一些法會或是念佛共修活動,可是又裹足不前,因我的手不能合掌(右手指變型)、足又不能下跪(跪下後便站不起來),

如果在莊嚴的佛殿上禮佛,是否會破壞法會上的莊嚴?像我這樣的腦性麻痺患者,或是行動不太方便者,可以禪坐嗎?


A:

     入門學佛是容易的,首先找一個師父,在他的座下皈依三寶,然後經常到他的道場聽聞佛法和閱讀他的著作或佛經,並學習一種自己最喜歡的修行方法,然後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這樣就已經是入門,而且是開始在修學佛法了。

     行動不太方便者,同樣是可以參加法會共修的,不會影響法會的莊嚴,參加了反而是在莊嚴道場。

所以,您若想參加共修活動,儘可以放心的參加。雙手不能如常人一般的合掌,是沒關係的,合掌只是藉由雙手的動作把恭敬虔誠的心意表達出來,

所以,並非雙手健全的人才能做得到;雙手不健全的人,同樣可以做合掌的手勢,把自己恭敬虔誠的心意表達出來。

又,腳不方便跪拜,是可以坐著或站著以問訊來代替跪拜禮。

     腦性麻痺患者,只要心裡還是清楚的話,一樣可以學禪坐的,因為禪坐主要是藉由方法把心穩定下來,透過觀念的改變來轉化人格。

所以,只要心理健全如常人,身體並非健全,甚至臥病在床也都還是可學禪坐的。

     總之,學佛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心想學,若有心學,種種的不方便或困難,是不會構成學佛的阻礙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