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詢問台 (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Q:

     我是一個天生失聰的人,因此,常常有人說我是因為前世做了很多壞事、種下惡因,今生才會受這種果報。

對於這種「業障果報」的說法,不知佛法如何來看待身體殘障者?

 

A:

     「佛法講因果,是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其中現在是最重要的,如果清楚的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困擾和浪費時間外,別無益處,既對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

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惡業;

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節錄自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中《如何使人相信因果》一文)

     因此,不要再去在意過去所造,最要緊的是把握現在所擁有的,運用現在所能奉獻的能力及智慧來對他人付出,如此,現在必能法喜充滿,未來也必定希望無窮。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婆婆是一位沒有宗教信仰的傳統女性,但卻對一般民間祭祀的種種習俗非常相信,平常除了在家拜拜外,也到各大小廟宇中拜拜。

而每當拜拜時,婆婆也要全家人跟著拜,並且一再地告誡孫子們說:「如果你們不乖或做壞事,神明就會知道,鬼也會來嚇你們。」因此,孫子們都很怕鬼,請問我應該如何告訴孩子不要怕鬼,讓孩子們真正瞭解鬼的世界?


A:

     首先要知道「鬼」也是六道眾生(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餽鬼道、地獄道)之一,既然是眾生,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

「鬼」雖然是存在,如果我們沒有得罪他,是不必對其產生害怕的心理。

若是有害怕的心理,多半是從別人的描述或從書中或電視、電影上看到對鬼的描寫或表演的恐怖情節,而在心中留下恐懼的記憶,等到日後想到或聽到有關鬼的事,就會產生害怕的心裡。

     這種害怕的心理,可藉由修行來消除,方法可用念佛、拜佛、打坐,經過修持後,會對自我的心念更為認識,屆時自然就能克服害怕的心理。

此外,若能對佛經或佛書多持誦、多看,建立對鬼的正確認識,也能改變一些觀念,這對自我的心理建設也有助益;也能以正確的知識來教導孩子。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聽說禪坐時,全身毛細孔張開,此時如果受到風寒,或吹到冷氣,不只禪修功力大失,且有害健康;

但是夏天天氣炎熱,往往是在冷氣房中禪坐,況且禪坐共修時,如果不開冷氣,就會悶熱難當,面對這樣兩難的問題,請問該如何處理?


A:

     打坐時能不吹冷氣是最好的,如果可以使用電扇的話,就用電扇對著牆壁吹,或吹向自己吹不到的方向使空氣流通,來調整室溫,如此,打坐時會流一些汗也是有益健康的。

   至於禪坐共修時,因人數較多,室內的空氣會較差,氣溫會較高些,如果使用電扇就可以調整的話,還是使用電扇來調整,但仍要注意,應避開有人的方向來吹。

如果使用電扇無法改善,那只好使用冷氣了,此時只好請怕冷氣的人多穿一件薄的長袖上衣或披上毛巾之類的東西,使身體不會受到風寒。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的家人有人自殺,我曾聽法師說過,自殺的人並不能真正脫離痛苦,反而死後時時刻刻都在重複自殺,承受痛苦。

請問,這樣不斷的重複是受什麼報應?我們應該怎麼幫他脫離痛苦呢?


A:

     佛法的觀點來說,凡夫眾生自從無始劫以來,不知無常、無我、緣起的道理,

所以,認為凡事都是恆常的,也認為有一個自我存在,因此就有了執著心,對於日常生活中所面對、遭遇的事物,也就會在心中留下種子,

如果是使人印象特別深刻的事物,都會經常在心中浮現,影響人的情緒。

     特別是生命受到殺害的經驗,更是會留下強烈的印象,因為生命是眾生最執著的,平常許多的努力、奮鬥就是為了要生存下去;

但是有一天,生命卻被強力的剝奪了,那在內心所遭受到的痛苦及恐懼有多大,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而這種強烈的痛苦與恐懼是難以消除的。

     雖然自殺,非由外力所致,純粹由自我一時的決定所左右,但是在自我意識之中,對自我存在的執著仍是根深蒂固,不會因自殺而淡化或消失,而且在自殺死亡時所受的痛苦也是很劇烈的。

因此,自殺而死的人在死後,對於死亡時自我所經過的痛苦,仍是會經常不斷的出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的執著心,執著自我的死亡。

     協助自殺的人脫離痛苦的方法,可以為他們誦佛經超渡,使他們聽到佛法而心開意解,不再執著放不下,如此就能脫離痛苦。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學佛至今已五年了,也受菩薩戒,平時更是吃素;

但是母親是在市場裡販賣雞肉為生,假日時,母親總會要我去幫忙照顧生意,我很不想去,但又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思;

也幾次奉勸母親轉業,母親總是說:「年紀已經一大把了,又沒有什麼謀生的技能,要我轉哪一行?生活是很現實的,況且弟弟、妹妹就讀私立學校,學費又那麼貴。」

佛法是講慈悲、不殺生,但是母親的辛苦也讓我很心疼,請問處在這個兩難的狀況下,我該怎麼辦?


A:

     做生意賺錢謀生的行業,有很多是不需要特別技能的,例如:賣蔬菜、賣水果,或是拿手工製作的材料回家做,總之,選擇符合佛法的正當行業,應是不難;

只不過需要與你母親多溝通,而且要改也不必馬上改,先選擇好行業,做好準備後再改,較為妥當。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的體質很容易感冒,不僅是冬天時會感冒,即使是夏天,只要出入冷氣房一段時侯,就會感冒。

有人建議我「多念佛」可以改善體質;甚至感冒時也可以「多念佛」,來減輕身體的不適。「念佛」真的可以改善體質嗎?而「念佛」是否有特殊的方法?

 

A:

     修學佛法可以使原本不健康的身心,逐漸的改變為健康的身心,原因在於修學佛法的觀念,可以調整原本顛倒錯誤的觀念。

如此,看待人、事、物的觀點改變了,心中的煩惱也就減少了,心裡也就比較健康一些,心裡健康了,身體也會跟著健康。

     除了觀念的調整外,練習使內心安定的方法,使心中情緒的波動減少,身體也會健康起來,「念佛」就是方法,平時多念佛心情較穩定、愉快,身心自然就比較健康,

此外,若以誠懇恭敬的心來念佛,又能與佛菩薩感應,可以感得佛菩薩的加被,使得疾病痊癒。

     又,修行除調心外,也要注意調飲食、調睡眠,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身體,使其儘量不生病,對飲食也要選擇適合的食物,睡眠要適度,如此配合著調心,就能使身心經常保持在比較健康的情況中。

不過,身體較虛弱已經有病的人,除調身心外,還是要去看醫生。

     念佛可分散心念佛、專心念佛,在平常生活之中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都可以用散心念佛,也就是一邊做日常事務一邊念佛,如此日久養成習慣,心理也會比較安定。

又在一天當中選擇一個時段,不做任何事,只一心一意來念佛,就是專心念佛,如此,持之以恆,念佛的工夫就會逐漸加深。而專心念佛時,如果想要念佛得力,必須不論身體有任何覺受、心理有何反應都不管它,都保持一心一意念佛才可以。

     念佛雖可分為散心與專心二種,但念的時候,都要把身心放鬆,如此,才能把方法用上,不然以緊張的身心來念佛,比較無法深入體會念佛的好處。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一位佛教徒且持齋多年,婚後夫家的人都不是佛教徒,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仍然持齋,婆婆深怕我因為吃素影響健康而偶有微詞,但不會有太多阻擾。

不過,每逢民間信仰的重要節日時,如果我以鮮花、水果以及素菜祭拜祖先,婆婆總是會很不高興的對我說:「我們的祖先不吃素,妳不以大魚大肉來祭拜,他們怎麼吃得飽呢?祖先吃不飽是會生氣的。」

面對婆婆的指責,我總是會去市場採購葷食來祭拜,但內心卻充滿愧疚與不安,請問我該怎麼辦?

 

A:

     妳的婆婆深怕妳吃素而影響健康,民間信仰的重要節日時也不允許妳以鮮花、水果及素菜來祭拜,怕祖先吃不飽,這是基於愛護妳和對於祖先的孝道的緣故,動機是好的,

不過在觀念上並不是正確的。關於這一點,是需要時間來溝通的,必須要多用些耐心,而且妳自己也要好好修行,孝順公婆,照護先生及孩子,如此,在跟婆婆溝通時就會容易、快速些。

     另外,學佛吃素的問題,利用此次因緣,順便把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第二十頁的「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選錄出來,供讀者參考:

     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

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

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亦可參考《學佛群疑》第十六至十九頁之「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參加禪坐共修時,聽法師說:「修行要一門深入。」

但是在禪修時,有時用觀呼吸,有時用數息,有時用默照的方法,常常都是各種方法交替使用。

請問這樣是否會影響禪修?而其實諸法門,除了各有其特殊處,彼此也應該都有共通處,難道不能「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嗎?


A:

     所謂「一門深入」,可以分成下列三種來說,

第一種是對佛教的三藏聖典-經、律、論,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

第二種是專修某一宗派,例如:禪宗或淨土宗。

第三種是對某一種修持的方法,持之以恆,而達成修持的目的,例如: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學禪的人,抱定一句話頭、一個公案或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得現在以及未來的利益。

     主張「一門深入」的目的,是勸修行者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己認定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所修學者為何,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

     在禪坐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也就是自己練習起來很習慣的方法,不間斷的練習,如此,熟能生巧,對此方法就能有心得,

所以,剛開始練習時,最好不要經常變換方法,除非練習到後來,老師指導你改成另一個方法之外,不然,保持原來自己已經習慣的方法來練習才能得到利益。

     因此,如果一開始練習,就經常變換方法,對禪修方法的熟練是有影響的。

至於「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的說法,如果是指有一主要的方法,而別的方法是在於一開始時使身、心、息安定的前方便,等到身、心、息穩定之後,再用主要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說是沒有前後段分別的二種以上的方法,都是自己的主要方法而言,是行不通的,這樣是沒有辦法「一門深入」而得到修持的受用。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一個對事情講求品質與效率的人,尤其是對工作。

我和同事常常要分工完成一件工作,可是他卻是一個慢條斯理的人,常常趕不上工作進度,甚至到工作期限前的一個小時才開始著手進行,如此成果自然不佳。

我非常不能忍受這樣的工作品質和工作態度,因為成果好壞是大家要共同承擔的。

     在看不下去的情況下,我會幫同事做,但是心裡卻不大能平衡,不斷的想:「為什麼都是我在做?功勞卻也給他分到了?」

有時忍不住,我會勸同事幾句,得到的回答卻是:「你這麼愛做就給你做!」或者「你不要干涉我的做事方式好不好?」

     我覺得我是為大家好,而且我比他做得好,雖然也獲得了很多的肯定,但是憑什麼他沒做事卻可以在檯面上還這麼好看?

我常常心裡不斷的掙扎,我是不是管太多又太愛計較了?做為一個佛教徒,我要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和心情?

 

A:

     所謂「能者多勞」,聖嚴法師也曾說過:「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

對於做事情的心態,如果能調整為「做功德、與人結善緣的心,奉獻自己能力、智慧給他人」的心來做,那做起來會很有成就感,日子也會過得很充實,心情也會很愉快。

雖然工作多一些,身體累一點,但是大家都會喜歡你。

     又,工作多,也是好事,因為勤勞的人比較健康,心裡的煩惱比較少一些,同時自己的福報也在逐漸增長之中。所以,有機會讓我們奉獻,其實應該要很感恩。

另外,做了功德,也要不居功,要與他人分享,因為成就一件事情,是有眾多因緣俱足才能圓滿的,自己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另外還有其他的助緣存在。

    所以,成就一件事的功德要迴向給大眾,如此,自己才會謙虛,才能不斷的成長,他人也會喜歡跟你共事,如此,以後做事成功的機率就比較高,因為人家喜歡與你共事,你的助緣就會多,助緣多事情就容易成就。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也學佛很多年了,因此,學佛愈久,就愈來愈沒辦法寫些風花雪月的內容,於是決定從事與佛法相關的工作。

但是卻有人告訴我,如果依靠寫內容有關佛法的文章賺錢,等於在販賣佛法,是不對的;可是只為佛教刊物寫稿子當義工,又無法養自己。

還有,萬一對佛法的表達錯誤或寫的不對,影響了讀者對正信佛法的認識,是否會有業報呢?

 

A:

     佛法必須靠語言、文字來弘揚,也就是說透過講說與著作的方式來達到傳播的目的。所以,如果個人的工作與佛法的弘揚有關係是很好的事情,是有功德的。

     目前,台灣人生活富足,絕大多數是不虞匱乏的,所以,有的人會利用閒暇到道場去做義工,工作的性質,有的是用勞力的,有的是用腦力的,用勞力的是身體的勞動,用腦力的工作是規劃、設計或寫作等。

     因此,一般到道場做義工的工作性質,大致可分為體力與智力兩類。

     不過有的人很想為佛教、為三寶當義工,但是也必須為生活而工作,所以,就想到乾脆直接到佛教所經營的非營利事業去任職,或者寫一些有關佛法的著作,一來可滿做義工的心願,二來也有了經濟的來源,這是很好,也是正當的事情。

只不過,在任職或寫作時,是以為三寶、為眾生服務奉獻的心來做,個人領取的薪水或稿費,為因安家的需要而領取的,也就是三寶給任職者或寫作者安家之用的,服務奉獻的主要目的是為三寶、為眾生,非為個人賺取更多的錢財。

     另外,寫作的內容是應該力求正信、正確,假使已經盡力做到,但仍有錯誤之處,只要在發現之後補充說明、訂正即可。但是在事先充實正信、正確的知見以及寫作時力求內容的正確無誤,是絕對必要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孩子出生後就一直跟著我們夫妻吃素,多年來也已經習慣了,但自從上學後,他看到其他同學吃炸雞、炸排骨、滷雞腿,也開始吵著要吃這些食物,甚至與同學交換便當菜。

雖然我們以佛法的慈悲來告訴孩子,孩子卻說:「健康教育課本上教我們要均衡攝取魚肉類、蔬菜、牛奶、蛋白質等各類食物的營養,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請問我們應如何鼓勵孩子繼續吃素呢?


A:

     吃素除了是飲食上的習慣外,也要自己覺得必須要吃素,才可能持久,你們的孩子雖然跟你們吃素多年,而且也告訴他佛法的慈悲精神,但是他還是喜歡吃肉,

這是因為他還不能體認到吃素對有情眾生是慈悲心的展現,還未從內心之中體會到不忍有情眾生因有人想吃肉而承受被屠宰的恐懼、害怕之苦。

因此,建議你們暫時不必勉強他非吃素不可,但是要告訴他慈悲不殺生是必須的,同時多跟他講一些有關的故事,使他加深印象。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生,學習到以各種法理、法條及判解等價值判斷系統和標準,就事實、證據經由程序加以涵攝,以得到問題之解決途徑,並以公權力為後盾執行實現之。將來所希望從事的也是職司認定與調查事證、判斷是非及衡量利害,以期實現社會正義目的之司法官或律師。

    但自從學佛之後,發現佛法強調對一切法要以「無分別」、「不執著」之「清淨心」來伏斷煩惱,似與我所學的法律及想從事的工作係強調「價值判斷」、「法益衡量」及「堅持實質正義」有所矛盾。

    想請問:何謂「不分別、不執著」?對於事實之真假和價值之是非、善惡與利害,難道也不加以「分別」?不能「擇」善固「執」嗎?佛法不認同「法治」嗎?

    我也知道佛教是「以出世精神入世」,但自己卻無法體會,無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也聽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可是很難意會,尤其對於「妙有」,其「妙」何在、理事如何?更是百思不解。

 

A:

  佛法的修學是從有分別、有執著開始著手的。也就是說,先要善惡分明,才能開始修行,善惡分明的人,是正直明理的好人,善惡不分的人,是糊塗蟲或濫好人;

因此,善惡分明、水火不同、各有分際,是人間的道德基礎,也就是說先要做好做人的基本倫理道德。

在這個階段中必須要有去惡行善的明辨與堅持,於是應該做的事,就應盡力把它做好,不可以有自我利害得失的分別取捨,如果應做的事也盡力去做了,最後人家有沒有回報,自己有沒有得到回饋,就不必去在意它。

    修學佛法是有次第性的,在開始的基礎部分,先要行人天善法,人天善法能夠做好了,才可能修持解脫道成聖人,也就是先具足做人的標準成為一位賢者,才有可能成為聖者。既然佛法並不輕忽人天善法,國家的法律也屬於人天善法的一類,因此,佛法也認同國家的「法治」的。

    不過,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分別、無執著。何謂無分別?無執著?

若依《金剛經》的說法,便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人、眾生,是空間相,壽者是時間相。

凡有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都是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能無煩惱。不論執小執大、執局部執全體、執空執有、執真執妄,都不出時空的妄想分別,皆是煩惱的異名。

    在平常生活之中,對於一切的現象,要了解無非是眾緣聚合與散失的生滅起伏,在表相上是一時、暫時存在著,但終究會歸於消失,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既然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不斷變化的過程,

因此,所有的現象就本質上來看是空的,也就是自性是空的,所以說在現象上是有的,但在自性是空的,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

   《心經》裡也說到「空不異色」,意思是說,一切現象就是因為自性皆空,所以能不妨礙因緣變幻的有。

因此,如果懂得這一層道理,在平常我們不妨練習:見有不貪愛、見空不恐懼、當空則空、當有則有、平等自在、心無牽掛,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道理與實踐。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五戒中有一條是不殺生,但是我們平常吃青菜,青菜也是生命,這算殺生嗎?不算殺生又做何解釋呢?


A:

      這個問題在聖嚴師父所著的《學佛群疑》第三十二至三十六頁的「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中有詳細的解說,現在因為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把全部內容刊出,僅就問題來做重點式的回覆。


  原則上說,五戒之中殺生戒的重點在不殺人,所以,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眾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類能夠造惡業(或稱為黑業),而墮為鬼道或下地獄;也能修善業(或稱為白業),而昇天堂、出三界乃至於成佛;其他眾生,除極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惡為何事,只有隨業受報的自然行為,而沒有心意的造作在內。


  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眾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


  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所謂眾生,可分作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一、有活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三、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為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干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


  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級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為庇護,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瞋,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為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是一個疼愛小孩的媽媽,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兒子即將參加一項重要的考試,親戚朋友都建議我應該去廟裡替他上香,並將准考證影印本供在文昌廟中。但是,在我學佛的認知中,這些舉措並非正信佛教徒所應該做的,所以一直沒有去做,只是每天課誦時,都將功德迴向給兒子,請問這樣對他有助益嗎?另外,我是否可以將准考證影本供在佛菩薩前?


A:

    把自己每天做課誦的功德迴向給自己的兒子,是可以的,對他是有助益的,這在聖嚴法師所著《正信的佛教》的<佛教相信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嗎?>一文中有談到「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所謂迴向,就是從自己的方面,迴轉朝向他人的方面,這是屬於心力的感應,……。這是由於自己的心力通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達於所要迴向的對方,……。」


  另外,《地藏經》的<利益存亡品>中也說到:「……。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另外,要使您的公子考試順利,應勸他以平常心來應試,在考前的準備階段,必須努力的準備,進入考場的時候,以輕鬆的心情來面對考題,把頭腦放鬆,心情放輕鬆,全身放輕鬆,保持冷靜的頭腦,那麼就比較容易理解考題,作答就較能正確。如果不放輕鬆,緊張的話,就容易誤解考題,答出來的內容,也不會正確,那麼就不容易過關。因此,考前有充分的準備,考時放鬆身心,就能有較好的成績。 


  至於准考證放不放在佛前並沒有影響,如果為了自己感到心安,倒也無妨,只是既然已經學佛,或許就不必這麼著相執著了。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

      我到公司的第一年,和同部門但不同組的同事相處得不錯,她到公司四年了,工作表現也不錯,但是,她有時會有忌妒心.我做事一向盡量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公司的需求,也自信工作認真、表現不錯,所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在一次升遷的機會下我被拔擢了,而她也升職了,只是,這樣的結果卻讓我和她的友情產生了變化。因為,我以好朋友分享的心情告訴她,而她在得知我升職的第二天才知道她也升職了,就和主管們抱怨:「你們根本不是真的要升我,是為了要配合另一個人升職才升我的。」

  原來她在聽我說的那一天就在家哭了一個晚上。事情過後,我非常難過,也開始小心翼翼的和她講話,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說錯話惹她哭。在任職三年後,上個月我提辭呈,不小心又被她知道,很不幸,第二天她的升遷令才發布,她又說,是因為我要走她才有機會升。她老是要把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我要怎麼和她相處?我要不要處理她的情緒或心情?如何處理?

 

A:

      與人相處,是要有一些智慧的,聖嚴法師說過:「識人、識己、識進退。」與他人相處必須要了解他人,也要了解自己,能夠知己知彼,才能進退應對得宜,才能擁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除了要有智慧之外,也要有慈悲心,因為凡夫都多多少少有些性格上的缺點,有的人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認識到,也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因此,他的缺點經常暴露出來,自己也不知道。有的人雖然知道自己有某項缺點,但是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還是會表現出來,這種人雖有些自知之明,但克制力不足。對於以上二種人,我們要慈悲對待他們,包容、原諒他們的缺點,因為他們也會感到痛苦的。

  除了包容之外,也要在適當的機會中提醒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有某項缺點,使他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對於自知自己有某些缺點,但是控制不了自己的人,可以介紹他來法鼓山學打坐,透過打坐的練習,他的自制力就會增長。如此用智慧與慈悲來與他人相處,就能與人廣結善緣,原來的好朋友也就不會失去了。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