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心中的佛 |
||||
梵唄──以音聲喚醒本具的佛性 梵唄是佛教徒每日必做的功課之一, |
■ 高煜玟 |
|||
上班通勤之間,拿出MP3,戴上耳機,聆聽著從CD轉錄出來的〈精進大悲咒〉,捷運車廂立刻變成了清淨的佛殿般,讓人忘記了擁擠嘈雜,梵唄音聲,令人迅速感到安定清淨。
廣闊的自利利人
過去台灣對佛教梵唄的理解與認知,多半仍停留在因梵唄而獲的功德,許多人參加共修法會,除了是為親近道場,也是想藉由法會來求佛保佑的;不過隨著佛教團體在佛法教育上的深耕,現在大多數的佛教徒都知道,「自利利人」才是最功德的事情。聖嚴法師在〈從佛門的課誦體驗佛教的精神〉一文中,亦認為即使是藉由梵唄來求佛菩薩加持的心理,也依然是值得讚歎他們情深意切的宗教情操,「不過到達此一階段之後,應該有進展,否則也只能停留於上求自利的境界,無法發大願心,去超越自利、忘卻自利、一心利他、一往利他了。」
而「音聲向來是佛教強調的法門,因為聲聞不斷,所以可以無時無刻的依止著它。」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林谷芳如此說明。因為聲聞是能夠延續不斷的,六道眾生便能藉由梵唄而聽聞佛法,且所能接引的眾生遠非人的耳目能及,「一場法會能接引的眾生是無數的,所以我認為在唱誦之前,先觀想能參與的眾生是件重要的事。」法鼓山弘化院監院果慨法師繼續解釋道,若所有參與梵唄的大眾,在進入殿堂前去觀想,能觀想多少,即會有多少的眾生參與;一旦觀想著參與法會的其他六道眾生,便會對於無遠弗屆的音聲法門,產生慎重且尊敬的態度,自然,梵唄就會顯得清淨莊嚴。
超越情感,增上進而止觀
而在梵唄中隨文作觀更是重要,因為在梵唄進行中,隨文作觀才能真正瞭解佛菩薩要訴說的義理是什麼,也才能夠體會到畏怖心、出離心等,從法喜中提升出來的其他種種宗教情操,而非只停留於宗教的激情。
梵唄就如同禪修,只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個方法、一項工具,最重要的仍是方法背後的知見及智慧,倘若只專注在被方法所激起的感動,或是過份鑽研方法的種種技巧,而忘記了其背後的精神與意涵,那麼這樣就等同於執著在方法上,並沒有真正達到修行的目的,特別是由於音聲的特性及其效果,更容易讓人產生愛染,而執著於梵唄時的音聲表現。
果慨法師又強調,「除了不生起過分的情緒外,梵唄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要對『全體狀況』清清楚楚。」而所謂的「全體狀況」,除了清楚知道自己梵唄時的身心狀況、大眾梵唄時的身心狀況以及自身的動作、唱誦外;更重要的,還包含了對經典義理的清楚認知、隨文作觀的清楚認知,也就是除了外境覺照外,最好也能達到清楚的止觀。
也就是說,回歸到修行層面,當一個人在唱誦時,他要注意的,是「全部」,不是自己,不是音聲,也不是法器,是唱誦時的全部,並且是用全部的身心狀態去注意的;更進一步的說,如同禪修一般,就是當下,只不過,這個當下是與大眾共在的。清明朗晰,就是梵唄時那個當下最貼近的形容。
唱出心中的佛
即使進入網路當道的世代,各種宗教音樂甚至是梵唄經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及多樣繁複的面貌流布,但落實身體力行的精進用功,仍然是修行永遠不變的準則。而瞭解梵唄的歷史演變,則能更加體會佛陀與祖師大德的苦心。於是,佇立在佛殿之中,才能理解這熟悉不過的法門,竟然包含著如此博大的慈悲,以及必須超越音聲才能顯現的自性。藉由自己的口,虔敬的心,終能唱出心中的佛。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