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

現場紀實
聖嚴思想研究的新里程: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信眾論壇,
一共有來自美國、澳洲、台灣、大陸等五十八位佛教學者參與,
發表論文之多,參與人數之踴躍,堪稱歷年之最,
其中有二十三篇論文與聖嚴思想有直接的關係,
數量的倍增,除了顯示聖嚴思想備受重視,
更意味著法師的教導,已廣為現代人所受用。

張錦德

 


 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 會暨信眾論壇 」 , 5月28日起一連四天,在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行。 此次研討會是聖嚴法師圓寂後首次舉辦,主題訂為「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在學術會議正式開始之前,於 28、29兩日 增加開辦 了信眾論壇。

 

28日上午在開幕典禮上,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指出,聖嚴法師圓寂捨報一年多來,法鼓山的僧俗四眾弟子應深思檢視自己有無遵循法師教誨,讓自己更精進。他希望信眾在緬懷法師時,不要只停留在追思的階段,而是應該更積極地實踐聖嚴法師的教導,盡力推動聖嚴法師的理念,來淨化人心與社會。

 

 

首開信眾論壇凝聚僧俗共識

 

首先登場的信眾論壇活動,由法鼓山僧團弟子將聖嚴法師的教導,以禪法、著作、僧教育,以及三大教育等四個層面,發表論述。首場論壇主題是「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由法鼓山禪堂堂主果元法師、僧伽大學禪學系學僧常護法師及常啟法師介紹由聖嚴法師所創立的法鼓宗脈。常啟法師針對中華禪法鼓宗的創立與特色作深入的講述,認為聖嚴法師將傳統直指人心、不分次第的禪宗特色加以創新,主張漸修頓悟而標明階次,重視禪修在日常生活的落實,就是為了讓大眾學習禪修有其依循的方向,方便接引更多人親近學佛之門。

 

「信眾論壇讓法師跟信眾有凝聚力量。」 法鼓大學籌備處專任副教授 楊蓓為信眾論壇做一清楚定位,她認為僧團法師在台上將聖嚴法師的教導,做一次鉅細靡遺的回顧與整理,並進一步布達給信眾,如此的交流,讓信眾再一次領受聖嚴法師的教導。

 

不少信眾在發言時,歡喜地表示,看見台上年輕的法師莊嚴地演繹師父教法,並提出研究成果,讓他們對法鼓山未來的發展更具有信心。除了信眾的認同,學者也十分肯定信眾論壇的舉辦,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侯沖教授,則認為參與信眾論壇,使得國外學者對聖嚴法師的思想以及法鼓山的組織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 會」 於 5月30日登場。兩天的議程分別在國際會議廳、蘇格拉底廳及柏拉圖廳舉行,共有來自美國、澳洲、台灣、大陸等五十八位佛教學者參與,發表了三十六篇論文;發表論文之多,參與人數之踴躍,堪稱歷年之最。

 

其中有二十三篇論文與聖嚴思想有直接的關係,與前兩屆相比,質與量有明顯倍增的趨勢。綜觀本次研討會有以下幾個重要特色:

 

 

學術研究角度趨於多元

 

有別於以往研究聖嚴思想多從禪法、人間淨土等方向著手,今年的研討會則傾向更多元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內容涵蓋了思想、禪學、教育、心理學、生命教育等。例如 國立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助理 教授 王美秀 發表的〈 對話與辯證──聖嚴法師的旅行書寫與法顯《佛國記》之比較研究 〉 、 美國亞歷桑納大學博士候選人克禮波德( Seth DeVere Clippard) 發表的〈 純淨的字:由修辭學角度看心靈環保 〉,分別從文學、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聖嚴法師的著作。

 

此外,還有 楊蓓發表的〈默照禪修對心理健康影響之初探〉,透過訪談十二位參加過默照禪七三次以上的禪眾,從心靈治療與健康來看默照禪的正面的意義。 法鼓大學籌備處助理 教授辜琮瑜的〈 聖嚴法師「心五四」精神於生命教育之應用探討 〉,則從聖嚴法師基於佛法無我的精神,所開展出的「心五四」的觀念與方法,如何落實成為現代生命教育之基礎,透過個人的內省, 建構出個體自我,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而產生無障礙的平等連結。

 

心理學、生命教育的參與,說明了今年的研討會的廣度,雖然許多研究只是初試啼聲,卻為聖嚴思想開啟新的途徑,也印證了 聖嚴法師的思想是給全人類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c2003 的頭像
    ddc2003

    幸福部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