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生雜誌 (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快樂學佛,不在門外徘徊

看到身邊親友學佛,安祥自在的態度, 心中有一些的嚮往,卻有一些些的心理障礙, 讓自己徘徊在佛門之外。 到底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後的人生有何不同? 且看如何突破十大學佛障礙,為自己鋪設學佛的路。

陳漢傑

 
 

現在,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轉到佛教電視台,觀看各式各樣的講經、佛學課程等眾多節目;寺院、精舍舉辦各式共修、學佛營隊、成長營等活動;寺院、便利超商、佛教文物店中,隨手可得的佛教結緣品;唱片行裡,梵唄和現代化佛曲可以試聽、可以換片;網路上,一則則法師的開示,文字、音檔供人閱讀、聆聽、下載。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的今日,有心學佛,步入佛教之門,不是件難事。

雖然,學佛的管道唾手可得,但對有些人而言,學佛之事卻遙遠不可及,恍如不可見的雲霧,在跨步邁前的路上團簇成形,牽制學佛的志向。在聽聞佛法、接觸佛教之後,有些人對於佛法心生嚮往,但對於學佛也浮現了疑慮,內在心情猶疑忐忑,彷彿難以捉摸的盤勢,讓人舉棋不定,最後成為學佛的「局外人」。

 

 

學佛的心理障礙

 

為何是局外人呢?有人眼睛睜得大大的,像要把學佛這檔事看得穿透,以為學佛的過程簡單、成佛的日子不遠,所以口口聲聲說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作口頭禪一樣。又有人懷疑自己的目光,朦朦朧朧、不夠銳利,將學佛的條件拉得高高的,引用經典,說出「五濁惡世,行此難事」之類的話,接著轉身,逃之夭夭。

 

本刊走訪了許多尚在佛教門外徘徊的人,發現了不少人心中有許多的學佛障礙,讓他們裹足不前,有些來自對佛教的誤解,尤其來自於對佛教的刻板印象,例如認為「宗教就是勸人為善而已」,因此只要心存善念、捐錢、做義工就夠了;甚至誤認為「人生有挫折、困頓的人才需要學佛」,所以,為免被套上「人生失意人」的帽子,號稱「快樂的人不需要佛法。」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更常聽到「等退休再來學佛吧!」或「因緣未到,不強求。」對強調自由、自我的時代,「學佛後會被期待」、「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有持戒的壓力」等,則是最常被拒絕的理由。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然而,「為何需要學佛?」「學佛」到底是在學什麼?應是不少人曾發出的疑問? 佛教從「世間無常」告訴我們,在這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恆常不變的真理,所擁有的健康、財富、名位,會隨時空、因緣變化,生命有生就有死,植物有開就有謝。然而,人們就因執著一個「恆常、不變」,導致當所擁有發生變化時,即產生種種的苦。

 

「我們信佛、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讓自己在紛亂的現實世界中,認清事實、止息煩惱。」這是聖嚴法師為佛教信仰作出極為精要的註解。

 

佛教從苦、空、無我的教義,撥開人生旅程上令人迷途的陣陣霧堆。並且告訴我們,人生這條路不是漫無目的,也不是只能週而復始,一直向前行,而是一條向上的路,「一步步的前進達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學佛的意趣所在。」印順長老具體比喻著。

 

 

別為自己找藉口

 

因此,自認「快樂的人,何必學佛呢?」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師大常法師表示,快樂總是令人迷戀執著,也容易讓人遺忘過去不愉快的經驗。可是,一時半刻的快樂,無法解決往後的煩惱、壓力、氣憤等等情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在每次人與人、人與事務、人與環境的交流中出現。而佛法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系統和有效的面對之道、解決的方法。這時,佛法帶來的快樂不只是一時半刻,而是讓你受用並開心一輩子的。

 

至於自認宿昔的業障太重,因緣尚未俱足,提不起心力,所以不想學佛。長期關懷學生心靈問題的醒吾技術學院教師辜琮瑜指出,這是錯用因緣的說法。假如沒有從自己的問題入手,而只將問題歸諸業障,那麼要求因緣具足,不啻是緣木求魚。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有的疑惑是多餘的、有的印象是錯誤的,讓人不敢跨出學佛的第一步,障蔽了深入佛法的善因緣。現在,不妨讓我們透過善知識的意見、聽聞正信的佛法,明白學佛的必要、瞭解學佛的真實面貌,突破一道道學佛的障礙,進入佛法的殿堂、體會佛法的利益吧!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見人愛觀世音

走在醫院的大廳上,
面對這些在西方人眼裡具有「神秘東方美」的觀音石雕,
我們雖然不會頂禮相拜,也不會焚香祈願,
但當我們經過時,一股慈悲、清淨的氛圍,
很自然地在我們內心深處湧起,
讓人在病魔的恐懼中解脫……

張錦德

 
 

順著台北縣最高的七星山主峰向東北方迤邐而下,在半山的地方,有一群莊嚴、宏偉的建築拔地而起。這裡是佛教團體──法鼓山的佛教教育園區。在園區的最高點──大殿山丘的觀音平台上,一座名為「開山觀音」的銅鑄聖像安座於此。觀音聖像靜定的容顏,慈悲的目光,日日夜夜遠眺著北海,也看著每個上山求法、學佛的信眾。

 

換個場景,跨過大安溪以南,這裡是有二百八十年歷史的台中大甲鎮瀾宮。每年三月的「媽祖進香繞境」,成為台灣家喻戶曉,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在這充滿濃厚民間色彩的媽祖聖殿裡,在主殿聖母殿的後方,卻供奉著「觀音佛祖」。 

 

這樣的現象不是大甲鎮瀾宮獨有,在很多不屬於佛教體系的觀、宮、廟裡,也都可以見到觀音的影子。不禁令人好奇這位外來的菩薩是以何因緣,走出佛教的領域,成為其他外道所共同的信仰?並走過數千年,成為亞洲長久的信仰。也許觀音菩薩在經典上的多重性,使得觀音有發展及演變的自由與空間。觀音的身分在經典中一點也不清楚,從名號開始,不論觀音的外相、身分與故事,在記載上都相當缺乏而不一致。 

 

經典的差異與相異的文化賦予觀音不同的生命。在中國、日本與越南,皆視觀音為慈悲的化身,觀音誓願除去人間所有的苦難,圓融無礙成就眾生願望,觀其音聲,普門示現以救眾生。在東南亞與西藏,觀音是宇宙的主宰,也是所有眾生與世界的創造者及拯救者。

 

 

觀音是個人內心所投射的影子  

 

若就觀音信仰最普遍的中國、日本、西藏等國來看,完全站在「人」的立場的大乘佛教,觀音菩薩因為慈悲、為至人間救渡苦難眾生愛而拒絕成佛的特性,比許多佛、菩薩更受歡迎喜愛,也是當然的事。佛教學者政治大學丁敏教授認為:觀音的慈悲個性,其實就是所有眾生的慈悲種子,當我們持名呼喚象徵宇宙慈悲大能的觀音時,也在呼喚我們個人內在的觀音種子。所以觀音會因應時勢、個人性情要求的不同,而有六觀音、三十三觀音等多樣變化,而每種變化,   其實就是個人依喜好所投射的影子。在中國的民間,就賦與祂至美的形象,觀音由糾糾丈夫變成一為慈祥而儀態萬方的婦人。 

 

觀音菩薩究竟是男還是女?其實這一直是數百年以來大家爭議不休的話題。然而,不論這話題爭議的結果,事實上性別的轉變影響了觀音造像的變化。造像的產生,無疑為人們通過偶像崇拜直接寄託自己的感情提供了便利。透過審美,人們不僅為觀音的魅力所吸引,也必然促進人們對觀音至善性格的進一步崇拜。信仰與藝術重重疊疊,至善與至美相輔相成,促進了觀音形像不斷創造,推動了佛教藝術璀璨發展。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氣,大學問

生氣一向給人不好的感覺,甚至生氣的人會被冠上EQ差,
但是生氣這個被賦予負面的情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認識生氣,其中也蘊含著大學問,
懂得箇中道理,生氣是反射內心的一面鏡子,
照出人們的執著與衝突,藉此反省自己,
透過長養慈悲與智慧,讓自己與他人都消氣。

陳漢傑

 
 

回想一下,上次生氣是什麼時候?一個禮拜前?一天前?還是一個小時前?你可能記得,當時雙肩緊繃、咬牙切齒、心跳加速,還手指對方的鼻頭,手臂不自覺得激烈顫抖,脫口而出的彷彿是冠冕堂皇的道理,卻沒有看見自己在憤怒的面孔之下,其實是一顆煩亂、狂躁的心。

 

生氣或憤怒是相當常見的情緒,根據2002年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約六成的人平均每週會生氣一次。憤怒的情緒從個人的身體健康、人際關係的維繫、到團體氣氛的和諧,都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憤怒被視為破壞性的情緒。1996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就曾報導:「每當有憤怒或敵意時,都會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血液變得更加黏稠。對心臟病患者而言,這些反應會減少血液回流心臟,造成心肌缺氧。」

 

更重要的是,憤怒不只影響身體健康或破壞和諧的社會關係,更造成內心的不安定與煩惱。佛法觀察到,貪、瞋、癡是有情眾生的三大煩惱,其中瞋就是一般所謂的憤怒。由於內心的煩惱,生起憤怒的情緒,使人失去內在的平靜,進而無法如實認識到事物的真相,而再次產生種種的煩惱,這種惡性的因果循環,使得氣上加氣,惱怒的心情愈來愈嚴重。

 

大乘佛教重要的論典《大智度論》當中提到,「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又說:「九十八使(煩惱迷惑)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誰惹你生氣?》一書中,作者圖丹卻准即指出:「憤怒是由錯綜複雜的因素所引起的。它源自我們的無知、誤判現實,也源自過往今昔交錯互動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我們心中憤怒的種子、動怒的習慣、負向的偏執、執著的程度,以及所接觸到的外在因素。」

 

例如,小孩因為不能看電視而生氣、媽媽看到小孩偏食而生氣、主管看到業績下降而對員工生氣等等,多半是因為心中有所期待,卻無法如預期般順遂並掌握在手中,於是內心堆起煩惱的重重障礙,最後激起情緒性的反應而憤怒。

 

雖然引起憤怒的因素相當複雜,造成的負面後果令人生畏,但是我們不必怯於或羞於面對憤怒的情緒,更無須指責自己為何總被憤怒的情緒所困。1990年聖嚴法師在美國舊金山市立醫院演講時說道,先能自我察覺情緒的變化,便能進一步能面對情緒的問題,「當你因為憤怒而痛苦煩惱時,你若能夠反省一下,你知道自己正在憤怒,你憤怒得很痛苦,應該告訴你自己:『我怎麼會自找苦吃,自尋煩惱?』這時候你的痛苦和憤怒也會漸漸減少。那時要向內看心,不要望外看你的環境,不是在看那個問題,而是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如此煩惱。』」

 

除了在憤怒發生時,及時體察、當下面對外,平時應如何預防自己生氣、減少引起內心憤怒的因子呢?

 

圖丹卻准在《誰惹你生氣?》書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可先練習生起慈悲心。利用和家人相處的時機,回想以往互相關愛或主動幫助家人的經驗,進而將慈悲心延伸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上,就能減少與人衝突,或因外在刺激而憤怒的機會。

 

達賴喇嘛也曾說過,慈悲心是破壞性情緒最好的解藥,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慈悲時,會看待週遭的人都如同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自己怎麼忍心傷害親人呢?所以慈悲是內心的基礎建設,而培養智慧卻是觀看世事的必要功夫。透過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解決憤怒的情緒。

 

聖嚴法師在《禪門》一書中表示,慈悲與智慧是處理憤怒的不二方法,「要將自己情緒的煩惱,轉化為慈悲及智慧。情緒的煩惱愈淡,心理就愈健康,環境周遭的人也會跟著受益。」若能培養看待世事的智慧,理解憤怒不過是諸多因緣和合,便能減少受制於這些因緣,逐漸擺脫憤怒情緒的左右。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為何要吃素?

一個人要達到至善,
要能全神貫注且善解人意地的替人設想,
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承擔全人類的痛苦與快樂。

雪萊《詩的辯護》In Defence of Poetry

張錦德

 

同樣吃素,理由卻不盡相同,有人為信仰而吃;有人為還願而吃;有人為瘦身或健康而吃;也有人為環保或人道而吃。國內的素食人口沒有確實的統計數字,1990年,《中國時報》做過一次調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受調者表示有過吃素的經驗,長期吃素的有百分之十四。根據過去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發現,國內十九至四十四歲人口中,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長年吃全素。全國素食人口達二百餘萬人。其吃素的原因一般與宗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其中以佛教佔最大多數。

 

因為慈悲而吃素

 

佛教為何要提倡吃素?因為基於慈悲心,放棄肉食就是解除動物的痛苦。在許多佛教寓言和譬喻故事裡,就普遍認為人類和動物之間是有其關聯性;所謂的「輪迴」,其實就是呈現出佛教對待動物的觀點,其思想是建構在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基礎上,這是和傳統西方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佛陀吃肉嗎》這本書裡,作者巴弟帕卡薩就表示:「在西方,人類有權統御動物的迷失,形塑了西方社會和自然的關係。」而佛教則認為一切眾生皆有情,因為有情,所以戒殺,所以不吃肉。在《楞伽經》中,清楚闡述了第一條戒律和素食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

如果我們能感同身受,能將心比心,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我們將會發現除了慈悲,吃素事實上對地球環境有很大幫助。我們活在一個多重危機的時代,許多人相信,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將威脅我們生存的地球。人類為了吃肉而飼養動物,無可避免會造成許多生態問題。哲學大師彼得.辛格在1995年出版的《動物解放》這本書裡,提供我們一個簡單又微妙的數據,「以密集方式飼養的牛,每生產五百公克的牛排,平均要消耗兩公斤半的穀物和一萬公升的水;這相當於四公升的汽油,以及大約十六公斤表層土壤所提供的能源。」由此可見,畜養動物是非常耗費地球資源。如此短視地揮霍地球資源,並非長久之計。

然而或許有人認為,講道德、宗教太空泛,生態、環境又與我而干?那我們不妨自私一點,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為何要吃素?就人體而言,吃肉並非是天經地義的事;巴弟帕卡薩就認為人類其實並不適合吃肉,「人的消化道長度,在比例上比肉食動長許多,這也許就是肉食罹患長癌的機率,遠大於素食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消化道細菌對肉類進行分解的過程中,產生了致癌的因子。由此看來,人類並不是那麼適合攝食肉類。」所以我們幾乎可以假定,吃肉對我們反而是不合乎天性的。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斯人已遠,法身常在

  因緣無聲無息,卻有那麼多不可思議, 即使長老用平凡為生命作註, 我們依舊無法忘記、亦無法輕描淡寫。 長老一生站在因緣的流轉與交會處, 除人跡的過去與往來,更領受一事一物的生生滅滅。

陳漢傑

 
 

  6月4日,印順長老離開我們了。 被法鼓山聖嚴法師譽為「人間佛教之父」的印順長老,一世紀的歲月,經歷的是中國歷史和佛教最艱困,也最有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教界則因為缺乏正信和正行,被教外人士看低。教內,出家人趕經懺、賣素食、設祿位、不在經論上用功、青年僧才對佛教也有少有信心,都讓佛教顯出疲態。

面對近代佛教的衰敗,長老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並受到《增壹阿含經》中「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的激勵,開展出影響深遠的「人間佛教」,宣揚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為了釐清佛法,宣揚大乘佛法的真精神,長老勤於著述、研究,作品超過七百萬言。尤其創發「大乘三系」之判教理論,勾勒中國與印度佛教的脈絡,深為學界重視。長老並在此架構下解經論典、研究法義和教史,最後融貫出關懷社會的現代佛教。在超過四十冊的著作中,長老自行編集的《妙雲集》更是許多佛子接觸正法、研究佛學的開始與依靠。

現今「人間佛教」的理念在台灣開花結果,深深地影響台灣佛教發展,從慈濟、法鼓山、佛光山,以及諸多教界大德思想、研究的方向。尤其證嚴法師所開拓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慈濟四大志業,以及聖嚴法師創立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著眼在教育與服務,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展現出現代佛教悲憫眾生、利人利己的入世精神。

 

一事一物,也是因緣

  這一切的成就都源於長老對佛法堅定的信念、深刻的體察。「佛法以有情為本,有情以業感而生死不已」,長老用一生見證緣起性空的因緣法,面對羸弱的身體,世事的流轉與不已的生死。因為求法,也因為戰火,在大陸各地奔波,後來輾轉來到台灣。八十九歲那年,長老提筆回顧以往的奔波與遭遇,卻是那般澹然:

「自己如水面的一片落葉,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有時激起了浪花,為浪花所掩蓋,而又平靜了,還是那樣的流去。」 因緣無聲無息,卻有那麼多不可思議,即使長老用平凡為生命作註,我們依舊無法忘記、亦無法輕描淡寫。長老一生站在因緣的流轉與交會處,看人跡的過去與往來,更領受一事一物的生生滅滅。

從互相扶持的法門師友,到台灣的僧俗四眾,有的已經成就歷史,有的正在創造歷史,但在緣起奔流的岸邊,終究還是旁觀歷史。難以道盡的是,人跡的往來與行蹤;但最難明瞭的,卻是長老在時空的推移間,遇著的那一樁事、那一件物,找到佛法的入口,重燃大乘漸漸隱晦的火焰。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