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身不在 法身常存 |
||||
聖嚴法師的寂滅為樂 聖嚴法師捨報示寂, |
■ 張錦德 |
|||
「對台灣社會來說,聖嚴法師圓寂,誠然走了一位得道高僧,但卻留下了完美的人格典範。」2月15日聖嚴法師追思法會暨植存典禮上,總統馬英九代表政府及所有國人,親自頒發褒揚令給聖嚴法師,並感念法師一生不凡的奉獻,一句「台灣曾經有您,真好!」娓娓道出全國對法師不捨的真情,情深而意重。
樹立了全新的典範
2月3日,聖嚴法師捨報了,法師示寂之後,十多天來受到媒體的關注,更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前往法鼓山瞻仰法相、參與法會。偌大的靈堂遵照法師遺言的指示,簡約而莊嚴,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及「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一偈,了然生死的從容。
遺言中又說「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遺骸是留給世人的最終物證,築墓、立碑,那是記載生命旅程的重要依據,法師全部打破,甚至連宣告出生、死亡的訃聞也不發布,那意味著法師在人間徹底註銷紀錄,有如他法語所說的「生生滅滅無生滅,來來去去不來去」,是從未來過,也從未死去,如塵埃過客,是了無痕跡,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然而就算像燈火一般的平凡寂滅,電光石火的瞬間,也在世人的心中留下圓滿的智慧。在參與佛事的過程中,不少信眾才知道念佛,可以安心,能夠轉化心中的不捨與感傷,進而提起正念,精進修行。也有不少人感念聖嚴法師的大願,內心自然生起了大願心,在這兩星期中,發心上山擔任義工,護持佛法的願,不因風雨而產生退心。更有不少人在參與法師的植存儀式,才明白原來死亡只是生命必然的過程,打破對死亡的恐懼與禁忌。法師破除色身執著的以身示範,也引起外界對環保自然葬的關注,詢問者大增。
看似什麼都沒有留下來,法師留下來的佛法寶藏,反而很多、很多。佛事是依照法師的遺訓及理念規畫,禪宗祖師教示「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這場佛事無疑是法師辭世後的一場無聲心法。在法的熏益下,法鼓山僧團及信眾在短短幾小時內,即齊心共力完成相關佛事,儘管連夜未眠,但隔天一早每位常住法師仍充滿精神,展現法鼓山第二代的能量,這一點讓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深深感動。而佛事的莊嚴殊勝,不僅受熏於法鼓山,在各界的參與及回響下,讓社會大眾進一步領受聖嚴法師的教法,如實瞭解佛法是這麼好。
影響超越宗教意義
僅僅十多天的莊嚴佛事所帶來的感動,讓許多人受益無數。更別說細數聖嚴法師一生,對佛教的開創與影響、對社會淨化與世界和平的推動,很難用簡單的文字就能道盡。中國大陸學者何建明以「樹立起來的現代文化僧和學問僧的形象」、「將中國禪學與禪法以現代形式推向異域文化」、「創建了法鼓山僧團和法鼓山文化教育事業」、「推進了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創造性建設」、「確立了法鼓山以法統、法脈為主、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和管理機制化的發展方向」五點來強調法師對佛教的貢獻及對未來的影響。
任何一項歷史貢獻,都是法師站在漢傳佛教的基準點上,承先啟後的開展而來,誠如《中時晚報》前社長陳國祥在《中國時報》社論所說,聖嚴法師是將「整體佛法融通貫串,相互包容涵攝,冶於一體,而不固守一宗一派之見,且摒除一時一地之限。」他深入經藏,將《般若經》中說的「成熟眾生,莊嚴國土」這段話落實人間,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作為現代詮釋。大眾所熟知的「心靈環保」,則取自《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及《華嚴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以「一切唯心」觀點衍生而來。
至於朗朗上口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則是法師融通禪的觀念與方法,將一般大眾總是誤解為「奧妙、神秘」的修行法門,清晰、平易的化作踏實的生活態度。
而法師的影響也不只限於佛教,更是超越了宗教藩籬,誠如弟子繼程法師所說:「師父也是一位社會運動的推行者,師父積極的參與社會的人文與道德的建設。」聖嚴法師晚年所積極推動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及族群倫理的「心六倫」運動,確實對台灣社會和全體國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早年倡導的心靈環保,從內心進行淨化而達到環保的生活的完成,更是能讓所有不同文化背景、思想理念、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的大眾能加以接受。2002年,心靈環保的理念更被納入聯合國的憲章裡,作為環保工作中,對全體人類的啟示,以普示人間大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