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佛法自在 |
||||
看書藝也看法義 書法並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藝術, |
■ 林鍾妏 |
|||
走進《游心禪悅──法語、墨緣、興學》的展覽中,隨著腳步的游移,細細端看著每一幅掛在牆上的書法作品,愈看心裡愈是覺得納悶,這些書法作品雖是以書法的姿態示人,但卻沒有極力展現出自己是藝術品的樣子,反而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在和看它的人說話。 「最好沒有」,看到眼前的這幅字,心裡著實震懾,在嘴裡反覆念著幾次,心中突然無比輕鬆,發出會心一笑,是啊!這四個字如此真誠的在和我對話,而我在看它之前,卻先有了分別心,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設想,所以才愈看愈覺得納悶。
書法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彷彿以前從來不曾想過,回想起小時候曾在學校裡一筆一筆地練習字帖上的那些筆劃,但長大了,也就生疏、遺忘了!平常只認為它是一種藝術形式,是和現實生活有一段距離的。但眼下的一幅書法,卻和自己如此靠近,實實在在變成了心中的一面鏡子,一種觀照內心的法,使人重新思考自己、認識自己。
佛法、書法,覺照心靈的法
「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六祖壇經》裡的一句話,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一切法都是心裡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心靈本性,這種隨處安住的生命哲學,是禪宗美學的最高體現。從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首歌曲、一幅畫、一行字中,都可以感受到生命裡的安靜與美好。
這種對於心靈的深度追求和自省,不僅僅體現於禪宗,整個佛教思想其實都是如此。《華嚴經》裡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唯識學也提出「三界為心,萬法為識」的法義。佛法是觀世間一切的法,而世間的一切是心的反射,因此佛法可說是一門心的哲學。
佛法作為一門「心學」,意外和許多傳統藝術的精神相契合,尤其當佛法碰上了書法,竟成為不可思議的修行法門,迸發出令人驚艷的新美學。書法,原本就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髓,至聖先師孔子提倡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書法就羅列其中。原本,古人讀書習字就和書法形影不離,學習書法這件事,不只代表著能閱讀、書寫、溝通,也意味著教育程度和個人教養,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是全面的。
中國人對於書法的追求,不僅僅只滿足於「達意」的層次,許多人更進一步將它推至「藝術」的境界,許多古代文豪、書法家都認為一個人的書法能表現他的品格、思想與心靈狀態,古人常說:「書如其人」,看一個人寫的字,就能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書聖王羲之、唐代書法大師虞世南的書法理論中都有曾提出「書法是心靈行為」的論調。這種以書觀人的思想,讓書法成為最能代表中國人生命、心靈活動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只是藝術,更是一門心靈哲學。
淨化心靈的美學
佛法、書法,同樣是一場觀照心靈的過程!書法家發現到了,而許多修行的僧人似乎也看到了這當中的奧妙。因此,古今許多僧人潛心書藝,或用以傳法,或自我修行,或閒暇自娛,出現了許多書藝臻於化境的「書僧」;而歷代書法家也多從佛法中得到靈感,以追求藝術創作上的突破。藉著相互的交流與認同,佛教與書法的結合,意外得到中國社會的認同,進而內化成為一種屬於中國文化的獨特美學。
鈔經藝術,可說是佛法與書法結合後的代表性藝術。原本,「抄經」這種行為是因為古時印刷不發達,僧人們為了保存經典所必然要做的,然而在有印刷本可持的今日,鈔經的實用性雖已褪去,但「抄經」這件事對於許多修行者的重要性卻從未減少。任憑世界物換星移,但信仰的願心卻亙古不變,一筆一劃書寫出經典的行為,雖已不再背負著傳播普及佛法的使命,然利用書法抄寫經典一事,卻更加進化為深度修行、觀照心靈的行為,成為現代眾多出家人、學佛者的修行法門之一。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台灣書畫名家的林章湖,對於欣賞鈔經書法有一方的觀察與感悟。林院長認為,欣賞鈔經作品,應該要先對其宗教情懷有深刻瞭解,明白這些抄寫經文者虔誠的願心,抱持著開放態度來欣賞不同的形式與美感;比如有些抄寫的人並非書法家,只是一般信徒,書法藝術上的造詣或許不高,但樸拙中可見真誠質地;有些抄寫者則極為優美精緻,書寫造詣不輸給名家大師,展現寫經藝術精緻的一面。林院長強調,信仰是不分階級的,抄寫者可能來自於社會各階層,書學造詣也不盡相同,自然造成其面貌的多元與趣味性。
而除了欣賞層面以外,林院長認為鈔經其實還蘊藏著更深遠的意義,透過書寫的形式與內涵,可以引領書寫者、閱讀者進入佛國世界,對佛法有所感應,直指本心,具有淨化、洗滌心靈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