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學奧林匹克 IABS在法鼓山

【總召集的話】
籌備IABS 2011國際學術大會就像寫博士論文

惠敏法師曾譬喻:「籌備IABS,就像在寫一篇博士論文。」而這篇論文成功地展現在五百多位與會者的笑臉上,長達三年的精心策畫,他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完成交響詩般的巨著?寫作這篇論文有哪些祕訣?且聽惠敏法師細說從頭。

 釋惠敏(第16屆IABS總召集人、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法鼓山這次主辦第16屆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2011年國際佛學大會,緣起於四年前(2007年),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希望法鼓山能有機會主辦,可以讓世界佛教學者與台灣的佛學界交流,促進佛學研究發展。

 

聖嚴法師在著作中曾提到,他於1976年參加那連博士(A.K. Narain)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召開的第一屆「世界佛教史學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時,便參與IABS的成立大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1978年,他也出席了在哥倫比亞大學召開的第一屆IABS國際佛學大會,以及接連多屆的大會。他相當重視IABS對佛學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三年前,法鼓佛教學院和中華佛學研究所積極組成代表團,前往美國亞特蘭大,參加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主辦的第15屆IABS國際佛學大會,並取得第16屆IABS的主辦權。

 

 

結合學術與弘化,創IABS先例

 

IABS在法鼓山舉辦,有兩個重要意義:一個是在地交流,讓世界各國的佛教學者看見臺灣的佛教研究現況,彼此交流,而且交流的地點不只在會場內,大會舉辦的地點──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結合了學術研究與道場修行,這對與會學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我們常認為,道場是修行、弘化的場域,而校園純粹是學術研究,不一定有弘化功能或者和信眾接觸的機會,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剛好兼具這兩種特質,既有研究單位所需要的各種軟硬體設備,又能與佛教道場結合,資源的整合對佛學研究、佛學推廣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以往其他大學舉辦國際佛學大會時,所動用的人力資源,基本上只靠老師、同學,還有少數職員的參與,這是一種運作模式;但假如加入佛教團體的義工組織,展現出來的又是另一個向度,可能會更有效率、更有組織,而且讓信眾、法師有機會和佛學研究者交流,這是法鼓山舉辦佛學大會的特色。

 

其實,學術和弘化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這次學者們也體會到這種交融互用,也許會成為未來舉辦學術大會的一種模式。佛教學院雖然是一個大學機構,但在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架構下,除了大學院,還有大普化、大關懷,讓學者們看到學術與弘化結合的完整性,展現出來的佛學研究是深刻而生活化的,這或許也是聖嚴法師當初提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三大教育」的理想。

 

 

寫論文的祕訣: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這次大會的籌備,應該從四年前開始算起,包括如何組織代表團參加第15屆IABS、爭取第16屆主辦權,直到三年前確定主辦後,又花了半年的時間組織籌備委員會後才開始正式運作。

 

大學老師從事學校教育行政工作,常讓人覺得會妨礙研究或教學時間,影響研究成果或教學品質,容易產生排斥的心態。所以,老師們對於籌備學術大會的行政工作,不一定會有興趣與熱誠,更談不上樂趣。對此,身為老師的我,一直希望能將研究、教學、行政等三種面向,能夠相輔相成,避免互相衝突。

 

因此,對於籌辦這次如此大型的國際學術大會,我是把它當成好像在寫新的一篇博士論文般的用心,樂在其中,何況學術大會對促進學術研究也是有直接的貢獻,確實可以自利利人,何樂不為?

根據論文寫作的流程,先要作論文章節架構的規畫。在組織國際大會籌備委員

會的組織架構:策畫處(含大會組、論文組、網頁組、資訊組、展覽組等)、祕書處(含祕書組、接待組、旅社組、財會組等)、總務處(含總務組-會場、交通、餐飲、宿舍組、環保組、醫療組等)、行政支援處(活動組、攝影組、文宣組、公關組等)等等部門,其實像是「論文」的章節架構與組織素材。

 

然後,善用團隊合作的智慧與力量,將IABS 2011的精神,以及「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資源,逐漸嘗試找出最適當此次大會的主題特色,這就好像是確定「論文」題目一樣。依此,每次的例會就像研究小組定期的研討會,每次的例會記錄,就好像是「論文」草稿。不斷修訂、再修訂,逐步完成定稿。所以我們試著把籌備國際學術大會當作寫「論文」一樣,一步一步地做。

 

如此的心態,比較可以將研究、教學和行政服務乃至修行合成一體,相輔相成,法喜充滿、自利利人。因此我也不斷提醒自己和同仁:這是一個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僅是佛學大會本身的研究成果交流,籌備的過程也是如此。從中,如何召集世界各地佛教學者願意(自費交通食宿,又繳交註冊費、會員費),遠道來發表論文?如何處理大會學術會務、安排食宿與交通、規畫有特色的大會外之文化表演與參訪交流活動?若能讓工作人員乃至各地學者各盡其責,各自發揮所長,如此可以形成很精彩的「論文」內容。

 

當這篇「論文」發表時,也就是學術大會正式開始,又可以根據實際發展狀況,繼續修訂、再修訂,很像是「論文」口試時,一邊答辯,一邊修訂。最後,若是與會者在大會期間法喜充滿,覺得大會很順暢、很有效率,研究發表成果豐碩,則表示這篇「論文」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c2003 的頭像
    ddc2003

    幸福部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