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五堂智慧課 |
|
智慧課上的阿闍梨 一手執經、一手持劍的文殊菩薩, |
■ 張錦德 |
文殊菩薩信仰起源於西元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的時期。根據經典記載,一說是文殊菩薩來自東方或南方世界,應釋尊的感召,來到娑婆世界助佛弘法;另一說文殊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隨佛出家的婆羅門。在所有的菩薩中,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與佛所覺悟的智慧接近,最能繼承佛陀之位,因此又被稱為「法王子」。
隨著大乘經典的漢譯,文殊菩薩信仰也是四大菩薩中最早傳到神州大陸,隨後在政治力量的推波助瀾下,文殊信仰便普及於中原地區,建立五臺聖境,並流傳到日、韓、藏等地,擁有一段輝煌的歷史。
然而隨著歲月流轉,相較於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帶來現實利益,以及阿彌陀佛為往生世界勾勒出極樂淨土,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因為甚深、不可思議,無法為眾生帶來即刻、具體的幫助,在佛教發展過程中,寺院也很少單以文殊菩薩做為主祀,以文殊菩薩做為供養、禮拜,以文殊法門作為修持功課的佛教徒也不算多。
一堂佛學進階課
「文殊法門會造成隔閡,沒有那麼普遍,這牽涉到眾生的根器問題。」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副教授游祥洲解釋,文殊法門是智慧門,在說法上顛覆傳統分別解說的方式,反而以否定、反詰的語句,甚至是犀利的舉動,引入出格的深悟。「就像莊子所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現代人生活在紅塵之中,一直在貪、瞋、癡中打轉,怎麼會有悟性呢?」他說。
其次,隨著大乘佛教經典的傳出,文殊菩薩不但活躍於佛教的舞台上,與其相關的經典部類也逐漸增加,共有一百多種。這些經典內容相當龐雜,有闡揚「淨土」的《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也有主張「持名念佛」、「一行三昧」的《文殊般若經》;而在《思益梵天所問經》中,「見我即見佛」,「我性即是佛性」的經句,也與後期大乘佛教──如來藏我(佛性)思想有幾分相似。文殊法門的多樣性,加深了大眾對文殊認識的鴻溝,其繁複的思想教義,更讓人迷惑而無所適從。
「不用感到迷惑。」游祥洲巧妙譬喻,整個大乘佛教的發展,就像公司轉型一樣,一直是朝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勢必產生突變、分歧,這是佛法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同時因應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所產生的不斷變化。
顛覆、另類的教法
儘管文殊菩薩的智慧呈現百花齊放的情景,但大致上有三個特色是其他經典很少出現,那正是「不二法門」、「煩惱即菩提」、「諸法平等」。《維摩詰經》所標榜的「不二法門」,主要是破除二元對立的思惟模式。將種種世間極為對立的事物或觀念,解釋為不二、無差別,目的在破除眾生的分別執著,隨時保持不落二邊的自覺。當保有這一份覺知,即使遇到煩惱,也能保持正念加以覺察,而不與煩惱對立。從這進一步就衍生出文殊法門的另一特色「煩惱即菩提」。
一般法門重在呵責煩惱,避開煩惱,使煩惱不生起。而文殊法門因為不落兩邊的態度,強調覺察煩惱、轉化煩惱,使煩惱變成菩提資糧。而不論是煩惱即菩提,還是不二法門,文殊法門所要強調的都是大乘佛法強調「諸法平等」的思想。
表現出來的形式,則是「善用方便」、「以大斥小」的手法。在許多經典中常可以看到文殊菩薩作外道模樣去度化外道,有時還到宮中去安居,度化宮女、僕役,這都是他方便教化的方法,對傳統佛教而言,具有相當強烈的挑戰與顛覆。
對此,印順長老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以「平淡的藥,治不了重病」比喻文殊的教法是以毒攻毒的下重藥,即使聽眾無法接受,起了驚恐怖畏的心,進而誹毀大乘、墮入地獄也無妨。
至於「以大斥小」,由於大乘經典傳出、盛行時,與傳統的部派佛教,有了對立的傾向,所以在大乘經典中,都可以看見文殊菩薩貶抑聲聞弟子的立場。其中,不管是頭陀第一的大迦葉,還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曾領教過文殊的犀利,這些聲聞弟子,在辯才無礙、智慧高超的文殊面前,一個個都成為智慧不足、悲心不深、願力不夠的凡夫,凸顯出文殊所演繹的最勝義法,層次、境界都遠勝於聲聞乘。
文殊的活躍象徵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因此在經典,和造像上,文殊多以青年、童子造型,表現其開創、精進的一面。(更多內容請參閱337期人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