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智慧掌中書 (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體驗一下生病滋味 

 

071004-1 


生病要以平常心來看待,病既然來了,那就接受吧!

該看醫生的看醫生、該吃藥的就吃藥,該休養的就休養,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心裡要鎮靜,不要一生病就覺得自己完了。生病是正常的,是人生重要的體驗過程。有病,你才能感覺到身體的不自在,知道這個身體是不可靠的。


生病的時候,如果對病多一些觀照力,就不會覺得生病很可怕。


病過一場以後,你就又多了一些人生的歷練,對於生老病死的過程更清楚了,這也是一種生命教育。


如果心裡不把生病當成是可怕、討厭的事,生病其實並不是那麼難過無奈的事。

 

  

病苦是助道因緣 

 

071004-2 


所謂「比丘常帶三分病,是助道因緣」。在修行人看來,病苦是幫助道心增長的逆增上緣,重病更可能是悟道的因緣。

因為在親身經歷病痛的折磨後,才能體會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人在病中,正可以觀照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接受病痛折磨,以坦然的心情面對因緣果報。


一般人大多恐懼病痛,千方百計逃之避之。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當群醫束手、藥石罔效時,恐懼害怕只有苦上加苦,無濟於事;不如從容面對,心甘情願地接受它;一旦面對,就可以放下。 


這就好比手上接到一個滾燙的山芋,想丟卻丟不掉,怎麼辦?


只好咬著牙想法子接下來,接下之後,漸漸地你的手就會習慣,不再覺得山芋燙手,到那時候,放不放下都無所謂了。
 

 

   文出處

 

 

  

 17病得很健康

 

病得很健康 


生病一定是悲觀、負面、令人絕望的嗎?如果能夠透過病痛體驗生命的意義,生病就不再是件苦差事,反而能夠愈活愈有精神,病得很 ......。
  

 

 

金錢如毒蛇 

 

071004-3 


記得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在我出家後不久,有一次問我:「聖嚴你說,金錢好不好?」我答:「佛說的,金錢如毒蛇,一定可怕!」


我的師父又說:「聖嚴!你還有所不知,現在有很多人專門養毒蛇,取了蛇毒來做藥而發大財。如能善用毒蛇的毒,可以救人,可以治病,就看你會不會養蛇了。不會養蛇的人,會被蛇咬,會被毒死;會養蛇的人,蛇毒不但可以讓你救人,還可以讓你賺錢。」


結果我說:「師父,那我還是要錢!」


他又說:「錢要取之於道,用之於道才對。如你僅僅是要錢,而不知善於用錢,那就等於踩到毒蛇身上,只會被蛇咬,而不知運用蛇毒治病了。」


所以,世界上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沒有絕對的需要,也沒有絕對的不需要。這叫作「無住」,也就是「智慧」。

 

  

如來如去 

 

071004-4 


佛教常說:「如來如去。」什麼是如來如去?


譬如你昨天買股票,股票上漲,一夜之間使你變成富翁,明天股票下跌,又使你一夜之間變成窮人。究竟,錢來了沒有?


錢好像是來了,讓你發大財,但是錢最後又到哪裡去了?

錢不是你的,這就是如來如去。


來的時候不必興奮,去的時候不需難過,因為這是正常的事。


世間人會煩惱痛苦不已,就是因為沒有把環境中遇到的人事物看清楚,所以才會 「迷」,才叫「凡夫」。


我們往往以假當真,把不真實的事情當成永恆,對與我們相關的人、事、物,執著何者為我、何者為我所有:何者為多、何者為少;何者為來、去、生、死等等,這種種執著都使我們心裡產生煩惱。

 

   文出處

 

 

12最會用錢的人  

 

最會用錢的人

錢來錢去讓你忙得團團轉嗎?有智慧的人,不但會賺錢,更懂得用錢的竅門。本書教你如何不為錢煩惱,做個最會用錢的人.....。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是最大的輸家 

 

20070823-1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的居民非常容易生氣,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會生氣,百分之六十的人每個星期會生氣,而他們最常生氣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家人。
 


生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身體上的問題,有的是觀念發生了問題,有的是氣候、環境的關係,有的是因為他人的問題引發自己的煩惱。由此可知,生氣的因素,不一定完全可由自己主觀控制,也不一定是自己修養不好。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修養好,縱然有各種因素會使自己生氣,還是可以用智慧來化解。因為生氣在表面上是生別人的氣,好像令別人痛苦,但其實是對自己最不好,自己是最大的輸家。

 

  

一句氣話燒光恩情 

 

20070823-2 


所謂:「一把無明火,燒掉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都是指人很容易因為憤怒,而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在一念之間摧毀了。


這有一點像小孩子在玩積木,耐心費時的把積木堆成美麗的房子,生起氣來把腳一踢,整個堆好的房子,一瞬間就被踢倒了。


有的人辛辛苦苦地照顧家人、孩子,或是為朋友奉獻了一輩子,可是卻因為生氣發怒,往往脫口一兩句傷人,使得他一生中對待那些人的恩惠,就此前功盡棄,這真是得不償失。


所以,忍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不能忍,就會產生忿怒的心,一把怒火燒毀多年的恩情。

 

   文出處

 

 

 14何必氣炸自己  

 

何必氣炸自己 


你覺得快氣到爆炸了嗎?你討厭動不動就生氣的自己嗎?且看看本書提供的消火良方,下次受刺激時,你會笑著說:「何必氣炸自己!」

 

 

忙得起了煩惱時 

 

20070823-3 


現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頭的流浪漢,以及好逸惡勞的人之外,大家都在忙碌過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麼?多數人只是為了個人糊口,少數有理想抱負的人,幾乎都是為社會大眾的安全幸福而忙。

不僅是為目前,也為未來。


我是一個非常忙的人,但不會忙得心頭發慌。很多人一心慌則煩亂,心亂即煩惱。


從禪的立場來看,如果處理得當,忙也可以當作消除煩惱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薩愈忙,道心愈高。


一般人在不忙的時候,不是空虛無聊,就是胡思亂想;可是忙的時候,又覺得頭昏眼花,甚至手忙腳亂,那也不好。


所以當你正忙得起了煩惱時,不妨用禪修的基本方法:放鬆身心,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享受呼吸、體驗呼吸。沒有多久,就能夠心平氣和,頭腦清醒了。

 

  

做一樣就是一樣

 

20070823-4 


有位弟子向我訴苦說工作太忙,我說:「師父知道你們很忙,很辛苦!但是,師父比你們更忙。我的各項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及份量,都比你們要多、要重。」

 

他說:「是呀!我看師父比我們更忙,自己感到有點氣餒!」


我說:「只要學習就可以了,學習著如何運用時間來工作、修行和休息;學習著放鬆身心,學習著不做白日夢;學習著不碰那些毫無意義及茫無頭緒的事。


工作做一樣就是一樣,往往能在慢動作中趕出快速度來。這樣,你的時間會非常的充裕,身心也會輕鬆自在,不致於忙得透不過氣來。」

 

   文出處

 

 

  

11忙得快樂累得徽喜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在疲於奔命的職場裡,一忙就容易覺得心煩意亂,怎麼可能忙出快樂、累出歡喜呢?何不試試本書「忙人時間最多」的方法,換個角度來欣賞工作忙累的自己,你會發現:忙人其實是.....。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累積福德,多結人緣 

 

070712_1 


我是沒有什麼福報的人,因此我的師父總是告訴我:「你要多結人緣,多為人服務。」於是我就發了一個願,要盡我的能力把所知道的佛法奉獻給大眾。


我第一次講經時,聽眾只有寥寥數人;後來我寫了《正信的佛教》,第一版印了一千本,過了十年之後,竟然還有幾百本沒賣完。


後來有幾個居士買了之後到處與人結緣,才漸漸流傳開來。這本書到現在為止,總共發行了兩百多萬冊,成為經典之作,在許多國家流通。從此以後,我的名字就被愈來愈多人知道了。


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會如何,所以要多努力付出,累積自己的因緣福德。過去已經累積了福德因緣的人,未來就會遇到好因緣;過去沒有累積福德因緣的人,現在就要多做奉獻、多結人緣。。

 

  

隨喜別人的功德 

 

070712_2 


每個人的福德、智慧都不一樣,有與生俱來的,也有後天培養的。如果先天福報不足也不要失望,要用後天的努力來彌補。


我就是這樣子的人,因為我這一生做很多事都不順利。我的師父曾經對我說:「你應該要多結人緣,多讚歎別人、多幫助別人。」我說:「我沒有錢,我讚歎別人,別人也不相信我,我要怎麼幫助別人?」他說:「在心裡面讚歎別人是好事,隨喜別人的功德也是好事。」


隨喜的意思就是說,別人得到利益,我們感同身受、為他高興;別人出錢做功德布施,我們也生歡喜心。我聽了以後覺得很受用,此後就常常讚歎別人、隨喜別人的功德,與他人結善緣。

 

  

 文出處

 

 

 0787  

 

好人緣自己創造 


漂亮的外型、優雅的談吐……並不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重點,只有以無私的同理心來關懷別人,才是與他人相處融洽的關鍵。因為,好人緣自己創造!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心? 

 

070712_3 


曾經有一位居士問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在日常生活裡很難攝心,該怎麼安心呢?」


我說:「還是可以安,快有快的安法,慢有慢的安法。」

慢的安心,安於每一個分解動作都清清楚楚。快的安心,就要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狀態,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在做不該做的事、正在想不該想的念頭。


有些人無法自己安心,總要說一些讓別人痛苦的話,讓自己有所發洩。但如果對方不願意當你的垃圾桶,馬上又把情緒丟回來給你,你發洩不成還得雙倍回收,那就很痛苦了。


所以我們要將煩惱「消歸自心」,也就是將自己的煩惱從自己的內心消除。這該如何做到呢?一是慈悲自己,一是慈悲他人,把心從當前的境界收回來,不要一直和它抵抗、敵對,也不要受它的影響,如此就能安心。

 

  

心安定,世界就安定 

 

070712_4 


心是不容易受自己指揮、不容易安靜下來的。


沒有修行、沒有觀察自心活動能力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心」沒有問題,這是很愚癡的。如果能觀察出自己很微細、很清明的「心」,便會發現身體雖然坐得穩如泰山,心念卻活動不已,有時大動,有時小動。所以,在觀察相當微細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的「心」其實是不安定的。


禪修的方法,就是要練習著使我們的心安定,先是粗心的安定,然後是細心的安定。所謂「粗心」,就是非常明顯的煩惱,「細心」就是無法說明、自己不容易覺察,但仍知道心在動。修行的工夫愈深,對自己的瞭解就愈清楚。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安定,世界就處處都是安定的;反之,心如果不能安定,則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定的。

 

   文出處

 

 

  

0804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在滾滾紅塵中,如何安心做自己?只有清楚明白自己的心,才能不受外境風雨的影響,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就像一池水 

 

070531_1 


有句話說:「泥人還有個土性。」意思是指,連泥塑的娃娃都有自己的脾氣,人怎麼可能沒有呢?所以,人會發脾氣、鬧情緒,就被認為理所當然了。


鬧情緒到底好不好呢?其實情緒升起的時候,不是你有情緒,是情緒有你;不是你控制情緒,而是情緒控制你。


一般人之所以會有情緒的反應起伏,往往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有人怕聽見吵雜聲,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就很容易發脾氣或情緒不好,可是自己卻不自覺。


人的心就像一池水,水面本來平靜無波,可是被風一吹,它就動了;如果我們也動不動就被外境的「風」吹得引發情緒,就表示自己的修養還不夠。

 

  

調整情緒的方法 

 

070531_2 


紓解或調整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而且要時常練習。


任何人都可能對自己或別人感到生氣,所以每天都要預留一點時間和自己獨處,回想或是反省剛才的情緒,體驗獨處時的心情。一般人大多會先觀察、瞭解,進而幫助、勉勵他人處理情緒問題,但很少去體驗自己獨處時的心情,其實獨處是讓情緒平靜的一個好方法。


此外,體驗呼吸是另一個方法。在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站在講台上練習深呼吸,幾個深呼吸之後,上台講話就不會緊張了。而在生氣時深呼吸、感覺呼吸,心情就可以藉由調整呼吸而漸漸平靜,心情平靜之後,才能夠以智慧來處理事情。

 

   

 

 

  

做好情緒管理 

 

做好情緒管理 


人難免有情緒的起伏,與其期待外在環境改變,倒不如試著改變自己的心。

隨時隨地將身心放輕鬆,不壓抑、不埋怨、不計較也不遺憾,才能做好情緒管理。

 

 

人生不再無聊 

 

070531_3 


大部分人的生活,幾乎就是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雖然內心常覺得空洞無聊,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解決。


但以我個人來說,我卻覺得人生非常充實、踏實。為什麼?

因為我知道自己現在所作所為的目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現在接受的一切是為了什麼──這就是「因果」的觀念:現在所得,過去所造;未來所得,現在所作。現在我所得到的就是過去的結果,而我現在的所作所為、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準備好未來的方向。


當一個人的生命沒有目的、欠缺意義,生活便會顯得十分空虛,像行屍走肉一般。我曾經說過,人生的目的是來受報、還願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則是在於奉獻,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長福慧。


如果真有這樣的體會和實踐,你的生命一定不會空虛無奈了!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 

 

070531_4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是我這幾年所積極提倡的觀念,除了年輕人以外,中年人、老年人,也都應該要有方向感。因為中年人沒有了方向感,很容易面臨「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困境;老年人沒有了方向感,則容易陷入一種末日將至的恐懼當中。


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一定要不斷提起自己的方向感。唯有做好長遠的生涯規畫,人生才不會茫然無依、誤入歧途。


所謂生命的方向,其實就是生命的目標;要確立主要的方向、次要的目標、方向,人生才不會有偏差。主要的目標確立之後,所有次要的目標,都必須在這個方向內進行。


工作可以更換,環境也可以變動,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朝既定的方向努力。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主要的、長遠的大目標,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文出處

 

 

  

0762  

 

人生不再無聊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面對一成不變的日子……人生一定要過得這麼空虛嗎?

想讓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就要轉變心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使命感。能活得精采,人生就不再無聊!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是一個過程 

 

070419_1 


對於人生的低潮經驗,我把它視為生命過程中的必然。

像我現在也活到晚年了,已有許多的經歷,也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團體,從旁人的眼中看來,可以算是我生命中的最高點了,但我還是只把它當作一個過程,並沒有什麼高點或低點。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過程總是起起落落,只要自己沒有糟蹋浪費,每一個段落都是有其價值的。


如果我們的心情常被起伏的遭遇所左右,將會活得缺乏意義,生命也變得毫無價值;如果生命只要高峰而不能善用低潮,人生的可觀處大概就只剩下一點點了。

 

  

要反應,不要反擊 

 

070419_2 


我從二十幾歲起,就是一個很不得志的人,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人,可以說是「奶奶不疼、婆婆不愛」的人。


當別人欺負我時,我一定會有適當的反應,但不是反擊。在他人看不起我時,我會有所反應:「你看不起我沒關係,我慢慢努力的結果,自然會比你強。」慢慢地,當初看不起我的人,便覺得我還是不錯的,最後就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所以,被人欺負時,我不會做阿Q,一定會有所反應,而我的反應方式,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接受時不要和對方發生衝突,處理時是用慈悲心、智慧心來處理,而不是用手段。不管處理得好不好,都不要和對方計較,處理之後就忘掉它。雖然有這段不愉快的記憶,但是心中並不記仇、不記恨。

 

   文出處

 

 

 0778  

 

別再鬱卒啦! 


人生的起起伏伏,常讓你陷入低潮,感到鬱卒嗎?其實,沒有低潮,哪來人生的巔峰?如能藉機鍛鍊自己的生命韌性,就能突破關卡,超越自我,別再鬱卒啦!

「別再鬱卒啦!」,收錄25篇親子短文,以聖嚴法師親切溫馨的法語,告訴您如何面對人生的低潮與內心的憂鬱。  

 

 

就是現在 

 

070419_3 


何謂積極?時時刻刻地活在現在,既不將生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驕傲與悔恨;也不將寶貴的生命,消磨在對未來的幻想與憂慮,這就是積極。


這世間,有不少人常做美夢、憧憬未來,一樁樁不斷的計畫、一件件不停的構想,最後皆因缺乏毅力、信心,不諳方法,而變成海市蜃樓、空花泡影。同樣地,也有許多人對自己、對未來缺少信心而杞人憂天、擔憂恐懼,徒增困擾。


不論是思前或是想後,都只是不切實際的虛耗生命。現在,就是現在,應該趕快地努力於現在!

 

  

留一點空間 

 

070419_4 


積極地為自己設定努力的目標,本來是好事,可是,如果沒有預留緩衝和迴旋的餘地,即使是自己心甘情願去做的事,到最後也會因為缺乏喘息的機會,讓原本喜歡做的事變成一種苦難。


因此,無論如何,都要留給自己迴旋和緩和的空間,不把自己逼到痛苦的地步,這樣的積極才合理。


合理的積極還要跟自己的能力相符,做自己能做而且喜歡做

的事,由於駕輕就熟並且滿足了興趣,自然會很積極,而且可以勝任愉快。


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機會,很多人的興趣常常只能當作副業,而不能成為職業。


能夠從事你有興趣的職業,是有福氣的人;但如果不能的話,也要嘗試接受你所做的事,慢慢地培養出興趣。讓本來沒有興趣的事變得有趣,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文出處

 

 

0801  

 

積極人生,元氣滿分


你是個積極的人嗎?不論是偷懶消極,或是過度積極,都無法體會人生的美好。正確的積極是活在當下,以趕而不急的態度,化有限為無限,活出積極人生,元氣滿分!

「積極人生,元氣滿分」,收錄25篇精采短文,以聖嚴法師親切溫馨的法語,告訴您如何活出既積極又自在的人生。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關懷代替監視 

 

122801 


我有個弟子告訴我,在她讀高中的時候,媽媽老是提醒她:「妳晚上要早一點回來。」


為聽得太多了,所以有天她就不耐煩的回嘴說:「我每天都很早回來,你怎麼還老是叫我早一點回來?應該叫我晚一點回來才對!」


從此以後,她就改成每天晚一點回來。


媽媽看她晚歸,就罵說:「妳死哪兒去了!」


其實她放學後並沒有四處亂逛,只是留在學校裡,看書看得晚一點而已。


父母如果不信任孩子,孩子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很不愉快。


尤其父母愈懷疑、愈監視,孩子往往愈會出問題。


做父母的應該不要懷疑孩子,而是多關心孩子,多花點時間陪伴他,如此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孩子不是替身 

 

122802 


父母與其一味的要求孩子學好,不妨重新調整對待孩子的價值觀。


大部分的父母都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優秀,中國人這種「揚名聲,顯父母」的傳統觀念,無非是:自己不行,卻希望兒女行;結果造成孩子很大的壓力,讓親子關係變得很緊繃。


父母在要求孩子前,何不先想想:孩子真的是自己的財產嗎?是自己的替身、影子嗎?還是自己未來的夢想?


這樣,才不會因為過度的期望,反而揠苗助長,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文出處

   

 

 08和孩子做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 


教孩子讓你頭痛嗎?當你的關心變成嘮叨,保護變成監視,何不試著和孩子做做朋友,讓你的世界和他的世界連在一起。

「和孩子做朋友」,收錄25篇親子短文,以聖嚴法師親切溫馨的法語,將提醒我們如何貼近孩子的心  

 

 

找不到太太 

 

122803 


我認識一個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很多女孩子喜歡他,可是他的眼睛長在頭頂上,他說:「我要的老婆,絕對不是普通人,要嫁給我,不是那麼簡單的。」結果到了三十多歲,他還找不到合他標準的老婆。


幾年後他的結婚條件降了一點:「一定要台大畢業的,比我小十歲,而且還要有才氣。不然兩個人談情,就像對牛彈琴,不如不結婚!」


結果到了四十歲,還是找不到對象,於是他再降格而求:「只要大學生就行。」


可是直到他五十歲,來見我的時候,依舊沒結婚。

我告訴他:「你這個人根本不適合結婚,誰嫁給你,誰倒楣!」


他聽得一頭霧水。


我說:「婚姻要隨緣,如果以高標準選太太,到最後是找不到太太的;女孩子太挑剔的結果,一定也是結不了婚的。」

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盡力,但是成敗得失,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如果環境因素不能配合,又堅持非做不可,那必是死路一條。

 

  

最合適的結婚對象

 

122804 


如何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呢?


我認為要以「品德」為第一要求。


所謂品德,不是面貌,而是人品,也就是心地的善良、真誠和樸實。千萬不要用美醜做為擇偶的條件,否則雖然人長得美麗英俊,可是心胸狹窄、脾氣暴躁、愛好虛榮,結婚後便有苦頭吃了。


第二,頭腦要清楚。

有人可能外型很好,性格也溫和,就是有一點糊里糊塗的。這一種對象就算不會給你出紕漏,可是也幫不了你太多的忙。尤其將來有了孩子,你就要擔負起較多的責任,包括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照顧,甚至於自己的健康、飲食,你都要自行處理。


第三,能互相體諒。

所謂體諒,就是心胸開朗,與人相處不會老是心存妒忌、懷疑,否則夫妻生活將過得很痛苦。


夫妻間應該要互相信賴,彼此要絕對的信任和諒解。以上三個原則,不僅是選擇對象的條件,也是夫妻的相處之道。如果能確實做到,就是幸福的保障。

 

   文出處

 

 

09結婚好嗎?  

 

結婚好嗎


結婚,會失去自由嗎?不結婚,能一直享有愛情嗎?種種問題讓人對婚姻舉棋不定。不論您已婚、未婚,甚至拒婚,本書都能化解對「結婚好嗎?」的疑惑。

「結婚好嗎」,收錄25篇精采短文,相信以聖嚴法師多年修習佛法的智慧,將能帶領您對......。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可倚靠的人 

 

112301 


我經常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弟子,認為我是他們所要倚靠的對象。


他們會說:「師父啊,你要保持健康,我們以後就倚靠你啦!」


我說:「阿彌陀佛!我倚靠的是佛法,你們也應當倚靠佛法啊!如果倚靠我個人,一旦我死了以後,你們又倚靠誰呢?」


有些執迷不悟的人,往往還會再說:「師父!你可千萬不能死啊!我們當然還是要倚靠你的啊!」


唉!這些人光想倚靠別人,不想自立自強,結果一定受苦。修行雖然要親近善知識,還是要自己修持佛法,才能倚靠自己的力量離苦。

 

  

別把將來賴在別人身上 

 

112302 


做人一定要有大志向,才會有未來。


我曾經遇到一位年輕人,只有高中畢業,由於懂得一點外文,會寫寫歪詩,就以為自己滿有能力的。


他夢想只需要娶一個好老婆,就可以在家裡寫詩、讀書,讓老婆去賺錢養家。


結果他真的找到一個女孩子和他結婚,而且家計都由太太負責,孩子都由太太撫養。


他把將來依賴在別人身上,說穿了,他的志向也只是在設法讓自己生活得不用負責任罷了。


像這種沒有未來性的人,缺乏大志。對自己的現在都不負責,怎麼會考慮到將來呢?


人一定要有大志向,但所謂大志向,並不是要做多大的事情,而是眼光要開闊,心胸要放大,建立起「不為自己生活著想,要為全體人類奉獻」的觀念。

 

   文出處

 

 

  

 04獨立做自己

 

獨立做自己 



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乾,只有自己最可靠!與其讓別人左右你的人生,何不獨立做自己!

「獨立做自己」,收錄25篇可靠短文,讓聖嚴法師奮鬥一生的感人體驗,陪伴我們一起突破現狀,開創可靠人生。 

 

 

拿出你的智慧劍 

 

112303 


看到鬼來了怎麼辦?最簡單的就是見怪不怪,這樣就會「其怪自敗」。


鬼可怕嗎?只要你不執著他,你說:「這是我的幻覺,這是我的妄想,是我的潛意識裡面所出現的幻影。」你把它當成是幻境、幻覺,就一點也不可怕。不需要排斥它,也不需要理睬他。


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在修行的時候,心中出現任何影子、形象、聲音,全部都要一破到底。要拿出你的智慧劍,見到什麼砍什麼,見到什麼殺什麼,心中不留任何痕跡。


所以看到鬼的時候,不要怕,要拿出智慧劍來,把他砍掉。

萬一他要你的心,你就讓他拿走;要你的頭,你也讓他拿走。你就說:「我根本就是一個臭皮囊,要什麼東西你拿走好了,我都無所謂!」


一旦鬼發現他對你莫可奈何,自然就會離開了。

 

  

越怕越可怕 

 

112304 


我有一個徒弟,獨自在一間老房子裡禪修靜坐。


頭兩天晚上,他不論是打坐也好,睡覺也好,都會聽到天花板上有人在大力拖拉重物。可是,那間房子裡明明只有他一個人住,所以他心下便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剛開始,因為天花板很薄,他老是擔心那個怪物會掉下來。每次一聽到怪聲,因為心裡很害怕,就把電燈打開;說也奇怪,燈一亮就沒聲音了,燈一關就又會聽到。


幾番折騰後,他鼓起勇氣說:「嘿!我不怕你了!我只管打坐,你要怎麼樣都可以!如果你不想吵我,就做我的護法吧!」


結果話一說完,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聽見過任何怪聲,可以繼續安心的打坐了。


其實,人會有恐怖感,都是和自己的念頭有關係。你不怕的時候,那個境界就不見了;你愈害怕,那個境界的考驗就愈多。

 

   文出處

 

 

  

06如何不怕鬼

 

如何不怕鬼


你怕鬼嗎?很多人一輩子沒見過鬼,卻常常疑神疑鬼。本書告訴你「鬼」是怎麼一回事,教你「如何不怕鬼」!

本書「如何不怕鬼」,共收錄25篇智慧短文,並以聖嚴法師多年修持佛法的正確見解,讓每天的生活處處明白清朗。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不亂才能做事 

 

102601 


我在日本留學寫博士論文時,剛好遇到日本與台灣斷交的變局,由於中華民國的護照將得不到日本承認,當時的留學生都惶惶不安,放下學業到處打聽各種消息,小道消息愈多,人心跟著愈慌亂。在混亂中,我反而安安穩穩地準備我的論文,上圖書館查資料。


我的想法很簡單,等到要將我強迫遣返時,我就走人,否則我還是做我應做的事,心不亂才能做事。


我向我的同學說:「火還沒燒到你,不要怕,燒到了,再避火還來得及!」但是大家都聽不進去。


亂了近半年,局勢明朗了,台灣同學的學業沒有任何進展,但是我的博士論文卻已完成了大半。

 

  

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102602 


現在很多人對未來惶惑不安,我認為,把握當下很重要,再怎麼擔憂未來也沒有用,最重要是腳踏實地。


把握當下最重要的前提,應該是肯定、接受事實。什麼是事實?無常、變化就是事實。


不只環境的變化是無常的,就連我們自身也是無常的,例如健康。如果能面對、接受無常,就能夠對內外的變化有所準備。


因此我常說,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無常是生命的變數,無法加以控制,只有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在心理上有較好的適應,能夠承受任何打擊。

 

   文出處

 

 

02亂不了你的心   

 

亂不了你的心 


面對動盪不安的世界,你覺得沒有安全感嗎?世界本就是無常多變的,重要的是找到安心之道。以無常觀積極對應無常時局, 再亂也「亂不了你的心」!

本書「亂不了你的心」,共收錄25篇安定短文,透過聖嚴法師澄靜法語,讓生活時時透出平靜的曙光。

 

 

保健之道 

 

102603 


有人問我保健之道,請我就營養攝取與身心靈平衡,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說,就如佛教常說的:「食輪不動,法輪不轉」,飲食是很重要的。所謂的法輪是指修行,食輪是指飲食,人如果不能飲食就活不下去了。


雖然一般人認為吃的意義,就是要吃得好──味道要好、材料要好,吃到別人吃不到的就是好。可是我認為最健康的飲食態度,應該是食物新鮮、營養,選擇自然的食物,而且要細細品嚐;狼吞虎嚥或食而不知其味,都不是好的吃法。


但是,身體不完全靠食物來維持健康,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心理能常保平靜,也就是凡事都能平安地度過,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再加上運動以及適當的飲食,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如何一夜好眠? 

 

102604 

現代人的睡眠品質普遍不佳,不是難以入眠,便是緊張多夢。


失眠是因為平日工作繁重、憂慮過度,導致腦神經緊張。用腦過多時,即使不頭痛,頭部也會發熱。這時可以自我檢查,用手按摩眉稜骨正中時,如果不痛,表示頭腦不緊張;如果疼痛,表示頭腦緊張,需要多按摩此處,舒緩緊張。


至於睡覺多夢,甚至夢見被強盜追殺,全身緊張,那就表示身心不夠放鬆。如果頭腦放鬆,身體肌肉也會跟著放鬆,就不會做類似的惡夢。


如果能夠養成放鬆身心的習慣,睡眠品質便會漸漸的改善。

 

   文出處

 

 

200409-只要文明不要病  

 

只要文明不要病


頭痛、失眠、躁鬱……,看遍醫生依然無解的各種「文明病」深深困擾現代人。本書從飲食法、睡眠法到身心解壓法,幫助您恢復健康、找回活力,能夠只要文明不要病!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林俐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與讀者分享保健養生的秘訣。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心相印 

 

092801 


很多人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夫妻或情侶之間的感情很好。事實上這句話是禪宗的用語,又稱直指人心。兩個人只要相視一笑,彼此就能以心印心,這個就是「心心相印」。


夫妻之間,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動作,彼此就是你知、我知,非常清楚;好像並沒有說什麼,好像也說了什麼。能達到這種境界,是兩個人在長久的共同生活中,有相同的經驗,有相同的想法,才能達成。這是非常難得,也非常可貴的。


因此,要珍惜那個與你共同生活,以心印心的人。

 

  

夫妻也要學習 

 

092802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所以夫妻一起生活,要把對方看做是來幫助自己修行的人。修行什麼?修行慈悲,修行智慧。


對方給你打擊、困擾、折磨,試著去適應瞭解,可以增長慈悲。如果對方狀況太多,麻煩太多,可以學到如何去化解處理他的狀況,也可以增長智慧。


所謂學習,除了學習對方的長處,從他的缺點上,可能學到的更多。所以,夫妻的關係,除了感情的依靠,更要緊的是彼此互助的關係。

 

   文出處

 

 

07牽手一輩子   

 

牽手一輩子 


只因一時衝動,吵翻了多年辛苦經營的家,多麼可惜!本書教你如何避免夫妻吵架,以及可能引生的問題,幫助你們重新握手言和!

本書「牽手一輩子」,共收錄25篇親情短文,相信在聖嚴法師客觀開示之下,每個家庭…。

 

 

不加入戰場 

 

092803 


曾經有兩個人為了一樁事,因意見不同而產生爭執,他們希望請寺院的老師父幫忙解決紛爭,因此就邊走邊吵的走到寺院老師父的房間旁,由於門沒開,他們以為師父不在,就站在門外吵了半個小時。


這時,恰巧另一位法師有事推門進入師父房間,卻發現師父正安靜的在房內讀經,他問說:「師父,你聽到外面在爭吵嗎?」


老和尚說:「我聽到了。」


法師說:「那你怎麼不去處理啊?」


老和尚問:「難道你要叫我加入,變成三個人一起吵嗎?」


老和尚說的話被外邊的人聽到了,兩個人心生慚愧就自動離開了。


很多人聽到別人吵架,結果自己也跟著一起吵起來,這是沒有智慧的行為。


我常說:「智慧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有智慧的人,不會被煩惱所困擾,不會把別人的煩惱當成自己的煩惱。

 

  

不管輸贏都沒事

 

092804 


曾經,我有一位徒弟跑來告訴我說:「某某人在批評你。」


我說:「在哪裡批評呢?」


他說:「就在學術會議上指名道姓的批評。」


我說:「我的名字是我的師父給我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後來我的徒弟實在看不慣,就寫文章應戰。但是對方不是要找我的徒弟,他是指名找我。於是我就跟那位學者說對不起,說我錯了,請他不要再罵了,因此就沒事了。


反倒是徒弟很生氣的說:「我為了維護師父,替你寫了好幾篇文章,結果你竟然投降了!」


我說:「對方認為他贏,就讓他贏,他要我輸,我就輸。不管贏輸如何,我都沒有事。」


對方會攻擊我,一定有他的理由,如果我也堅持我的想法,官司一直打下去,就只能一輩子做仇人了。


結果原本罵我的那個人,因為我說我輸了,他很高興,彼此還是好朋友。

 


   文出處

 

 

別再吵了吧(小)  

 

別再吵了吧!


有人找你吵架時,只能反唇相譏,激化彼此嗎?何不巧用智慧,即時撲滅戰火,讓彼此都別再吵了吧!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蘇力卡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輩子欠太多 

 

082401 


如果有一些人對你誤會很深,甚至對你說出這樣子的氣話:「我什麼朋友都要,就是不要你這個朋友,即使到閻羅王那兒,我還是不承認你是我朋友;就算到了極樂世界,如果你也到了那兒,我就不想去了。」


遇到這種人,你不必太介意,既然他已經氣你氣到這種程度,你最好對自己說:「我的業障深重,是我上輩子欠他太多,我慚愧、我懺悔,我為他心中對我的怨恨祈禱,但願我們不要恨上加恨,不要冤冤相報。也願自己的業障,早日冰消。」


如果你能夠這樣自我化解的話,心裡就不會那麼地不平衡了

 

  

一擔米養一個仇人 

 

082402 


我曾經幫助一個年輕人出國深造,只是單純的幫忙,並不是因為虧欠他什麼。結果他不但不感恩,反而老是埋怨我幫得不夠多。


有句話說:「一碗飯養一個恩人,一擔米養一個仇人。」意思是說,在別人肚子正餓時,你給他一碗飯吃,他會感激萬分;但是如果你給他一擔米吃,到最後不再提供時,他會反過來怨你:「都送我飯吃這麼久了,怎麼一下子就不給?真是不夠意思!」


這種情形往往會演變成恩將仇報。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是永遠都不會滿足的,永遠都在怨恨人。


相反的,雖然一無所有,如果能對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甚至是吸一口空氣,都覺得滿意,都認為應該感謝的話,便能天天都活在快樂的世界裡。


消除怨恨最好的方法,就是感恩,沒有感恩心,或多或少都會心懷怨恨。

 


   文出處

 

 

 03如何化解仇恨  

 

如何化解仇恨  


仇恨就像一把火,會在一瞬間燒光多年情誼。想要恢復平靜的心,寬容與感恩是最好的療法,就讓不愉快煙消雲散吧!

如何化解仇恨收錄25篇輕鬆短文,讓聖嚴法師雋永法語伴您走出仇恨,開心過日子。

 

 

四兩撥千金 

 

082403 


壓力有些是生活上的,有些是人情上的,有些則是自己的心理造成的。


當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時,不妨參考太極拳中「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四兩撥千斤」是拳法裡面的一種理論,它不是逃避,而是藉力使力來化解阻力。運用輕巧的方式把問題處理掉,自己就能夠不受影響了。


許多人能夠成就大事業,是因為他能充分瞭解人與事,能知人善任、充分授權,因此不需要事必躬親。


把握的意思不是控制,而是在瞭解情況後,從大方向來協助別人解決問題。像這樣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人。

 

  

杞人憂天

 

082404 


我認識一位營建公司的老闆,因為怕鈔票上有很多細菌,所以不敢用手摸鈔票;如果要數錢,就用夾子一張張數,或是請助理來幫忙。


這位一直恐懼鈔票上有細菌、摸了會中毒的老闆,最後竟然還是中毒而死。那是因為他過分恐懼、憂慮,不願碰觸可能有細菌的東西,長期下來,讓他缺乏一般人所應該有的免疫力,最後使得他的身體抵抗力不足,因而中毒身亡。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過分的憂慮、憂鬱,或是不願去面對壓力,都會使得狀更加嚴重。


沒有發生的事,不需要太恐慌。很多人常莫名的擔憂還沒發生的問題,或是擔心已經發生的事實。

 

   文出處

 

 

05放下壓力吧  

 

放下壓力吧


因為身心壓力大,現代人常到處尋求放鬆方法。其實,常常是自己給自己壓力,本書可以讓人轉壓力為活力,幫你徹底的放下壓力吧!

本書「放下壓力」,共收錄25篇短文,在聖嚴法師生動精采的法語引導下,生活壓力瞬間。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野菜一樣可以生活 

 

072701   


從軍十年後,我在三十歲時退伍,再度重新出家。

當時台灣的出家僧人大都是在替人唸經、超度亡靈,這樣做僅能餬口,沒有未來性。因此,我選擇往高雄山中去閉關修行。


當時根本沒有錢買生活用品,沒有牙膏、牙刷,就用樹枝刷牙;沒有洗衣粉,就將樹枝燒成灰,一樣具有洗衣的功效;沒有吃的,就吃野菜一樣可以生活。


雖然物質生活很刻苦,當時的心靈反而很豐富、很安頓,我就這樣在山中修行了六年。當地人都把我當怪物,我卻過得很快樂。

 

  
 

一時得失不放心上 

 

072702 

  

成功可以分為三種,一是金錢上的成功,二是權勢上的成功,三是人格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虛幻的。


台灣企業家都很有自信,認為能賺大錢都是憑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實能夠賺錢,有三分之二是靠大環境,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錢就像水一樣,如果不下雨,台灣會有水嗎?

  

權勢更是虛幻,現在政局變動快速,有人前一天還是院長、部長,睡一覺起來就不是了,就像是一場泡影。一生工於計算,但卻從來沒有算到自己的遭遇。


因此,人格的成長才是個人真正的資產,個人的存在對社會有貢獻,對世界有好的影響,才是一個人的成功。


一般人都汲汲營營於前面二者,很少去重視第三者;如果能夠重視第三者,對於一時的起落、得失都將不會放在心上。

 

   文出處

 

 

 

 

如何渡過苦日子  


雖然經濟不景氣,還是要活得有朝氣!只要調整一下需要與想要,生活一樣過得很充實。且讓本書教你法寶:如何渡過苦日子!

如何渡過苦日子共收錄25篇精采短文,並在聖嚴法師智慧法語中開創新生活。

 

 

病榻上度眾生 

 

072703 


如果醫生宣判你活不過一個星期,只要你能在未死之前,盡一切的努力,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就是智慧。


反過來說,知道自己將死而害怕,以至於精神失控,自惱惱人,或是了無生趣地等死,這就是愚癡。


一位經常熱心公益的畫家得了癌症,我曾經問過他:「你害怕死亡嗎?你的雙腿被截掉後,每天都在醫院做些什麼?」

學佛多年的他回答說:「我的腿本來就不聽使喚,十分難受,被切掉了正好!我每天都在念佛,並計畫出院後,要繼續畫畫捐出來做慈善義賣,所以我是在病榻上度眾生。」


這位畫家沒有多久之後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平靜安詳,這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沒有不死的人 

 

072704 


自有人類以來,死亡就存在著,更進一步說,凡有生命皆有生死,因為「成住壞空」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


雖然大家不喜歡死亡,但是死亡與出生是連帶的,有出生就一定有死亡。人們因為不知道死後何去何從,所以恐懼、害怕,貪生而怕死,但是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死!

死亡既然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就只有面對。


不只是年老的人才會面對死亡的問題,年輕的人也有可能死亡。不論是自然死亡,或是意外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或是周遭親朋好友的身上。


所以,平時就應該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準備面臨死亡的發生,一味地害怕死亡是愚癡的,忌諱、逃避都不過是掩耳盜鈴。

 


   文出處

 

 

 

自在的告別


面對生死無常的世間,你已經做好了準備嗎?如果能突破對死亡的恐懼,超越對生死的執著,你的生命就會更自在!

「自在的告別」,共收錄25篇自在短文,從聖嚴法師豁達的開示中,獲得面對死亡的自在。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殼蝸牛 

 

062201 


有個人向我訴苦說,他是世界上最窮的人,因為他是「無殼蝸牛」。


他忿忿不平的說:「這個社會很不公平,我努力了一輩子,到頭來連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

我則告訴他:「有房子也是一種負擔、累贅。」


有房子的人,就要照顧房子,每天為房子花很多心思,尤其是那些擁有很多房子的人,一下子這間房子要整修,一下子那幢房子要裝潢,每天為了房子忙來忙去,如果住不了那麼多房子,還得想辦法租給別人。


因此我勸他:「沒有房子,反倒可以快快樂樂的,想到哪就到哪,所以做個沒有殼的蝸牛,也是不錯的。」


人如果能夠知福,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不過知足並非什麼都不要,而是「多也好,少也好,好到皆大歡喜」,這才是真正的知足。

 

  

隨遇而安 

 

062202 


我曾在紐約的街上流浪過一段時間。當時正值嚴冬,大雪紛飛,我每天背著睡袋,都不知道晚上會睡在哪裡。


雖然我那時一貧如洗,身上沒有錢,生活卻過得滿充實的。即使居無定所,每天只要想到,還有個睡覺的地方,我就覺得很滿足。


而且每天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睡覺睡得清清楚楚的,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滿足。


不滿足的人,只會怨天尤人、痛苦不堪,這是沒有用的。遇到困境要隨遇而安,這就是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並不是什麼都不期待、都不努力,而是在沒有辦法突破時,就以當時的情況為滿足。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就要等待另外一個因緣出現,才會有轉機。因此在任何情況下,要能夠知足,才會快樂。

 

   文出處

 

 

知足最滿足   

 

知足最滿足  


人通常都是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因而造成忙碌及緊張,也帶給自己很多的壓迫感。

古人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放棄進步的機會,而是要順應自然、適應社會,這樣一來,生活就能歡喜自在。 

 

 

上等戰將 

 

062203 


《法句經》中說:「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這個偈子是說,如以一個人的力量去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當然是夠勇猛的戰將了,但是,還不如戰勝自己的煩惱心來得有價值。這四句話是意味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的確,人生的戰場上,千軍萬馬,殺氣騰騰。一位在作戰時即使能夠萬夫莫敵、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功勳彪炳,使得敵軍望塵披靡,但他內心卻不一定能夠平安、自在、歡喜。


例如拿破崙在全盛時期幾乎統治半個地球,戰敗後被囚禁在一座小島上,相當煩悶痛苦,難以排遣,而說:「我可以戰勝無數的敵人,卻無法戰勝自己的心。」可見得,能夠戰勝自己的心,才是最懂得戰爭的上等戰將。

 

  

良性競爭

 

062204 


有人問我在競爭中如何不過度的貪求?競爭中是不是必須利他,以讓更多數人在競爭中得到福祉?


我說,佛法不主張一味退避、消極,欲望本來有好也有壞,利己又兼利他的欲望是值得鼓勵的,利己而不利他的欲望則該袪除。

 

佛法講因緣,人不可能離群獨居,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為,必定都與他人息息相關。在欲望升起時,應分辨它是純為私利呢?或是私利、公利兼而有之?在考慮公利的必然性時,積極爭取是應該的。進一步來說,競爭也是如此。


如果雙方皆能由競爭中受益,例如划船比賽,與賽者皆由此而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這種良性競爭便是值得鼓勵的。

 


   文出處

 

 

競爭不鬥爭(小)  

 

競爭不鬥爭


沒有競爭對手,很難激發出彼此的雄心及創意。敵人不是可怕的對手,而是讓我們進步的恩人,面對可敬的對手,我們要競爭不鬥爭!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資深插畫家肥貓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無法取代女性 

 

052501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女性的教育水準日益提昇,女性的生活和工作型態也有了明顯的轉變,現代女性不但與男性一樣能幹,甚至比男性還更優秀,許多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這當然是一個好現象。但是不管時代怎麼進步,女性還是女性,男性還是男性。女性不能夠完全取代男性的角色,男性也沒有辦法完全取代女性的角色。


女性選擇職業,或者做生涯規畫時,都應該就自己的長處和現實環境來考量適不適合自己。


男性跟女性在事業選擇上,畢竟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很難達到完全的男女平等。就算在職場上,彼此的地位和權力都平等,但是在個人生理上、心理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與其說男女平等只是一種理想,倒不如說,男性無法取代女性,女性也無法取代男性。

 

  

不當花瓶 

 

052502 


女人被當做花瓶是有問題的,因為被別人當成所謂的「玩物」、「寵物」,就表示失去了自己。身為寵物是很可憐的,因為只能繞著主人轉,無法具有獨立的人格,沒有自立的信心,會活得沒有安全感。


這時候,美麗變成是一種負擔,所以有的美女反而希望自己可以長得醜一點,就不會那麼引人注目了。


其實,美麗本來就不是一種罪惡,問題出在於對自己沒有自信心,所以才會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別人只是把她當成一種追求享受的對象。由於缺乏真正的自信,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掌控自己,要靠其他人來服侍、提拔或是保護,這才是害得她們無法建立人生價值觀的原因。所以女性要學習獨立,充實自我,培養自信,不要做一只易碎的花瓶。

 

   文出處

 

 

  

 做個現代新女性

 

做個現代新女性  


現代女性工作獨立、經濟獨立、思想獨立,但是面對愛情、家庭與人生,卻往往仍舊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江長芳以其擅長的黑色幽默畫風。

 

 

【『需要想要」】 

 

052503 


在我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要」的內容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想要的不重要,需要的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要」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知足常樂。大部份的人因為欲望永無止盡而不斷地「想要」,但是我們如果仔細想一想,事實上「需要」的並不多,「想要」的不重要。


如果我們能夠釐清「需要」與「想要」,然後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該不該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擇了。


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災難都是出於內心的「想要」,因為貪婪,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該要的也要了,結果讓自己製造罪惡,為他人帶來苦難。


這都是因為未能領會少欲知足、知足常樂的意義。

 

  

原來樣樣都不需要 

 

052504 


一般人的通病,都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不是很多。

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貪得無饜,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掉進痛苦的深淵。


曾經有位太太帶了很多錢去逛百貨公司,她看到這個也想要,看到那個也想要,不論是衣服還是化妝品,樣樣她都想要。


但是她想起曾經聽我說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於是一樣東西也沒有買,逛完百貨公司就回家了。


後來她把錢拿來做功德、做好事,這讓她覺得比買東西更高興,因為她心裡除了沒有浪費金錢的負擔,還因為做了好事,讓她覺得人生很有意義。

 


   文出處

 

 

0802  

 

恰到好處的欲望


面對各式各樣的欲望與誘惑,在該要與不該要之間,總是讓人難以抉擇、取捨。本書告訴你什麼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讓你掌握恰到好處的欲望。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沒格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元帥的條件 

 

042701 


曾經有一些企業家問我「先鋒型」人物和「元帥型」人物的差別,我說,先鋒型的人物,如果氣質不改變,便不能夠當元帥。

  

元帥有元帥的氣質,既要能以仁慈心對待部下,也要能以仁慈心看待敵人。所謂「大將無敵」,並不是因為他的武功高強,而是因為心地仁善,所以能夠以德服人。

  

就如同佛教的「轉輪聖王」,凡所到之處,都能風行草偃,這便是因為能以道德感化人,而不是用武力征服人。


做先鋒的人需要衝鋒陷陣,所以脾氣毛躁無妨,先往前衝再說;但是如果做了元帥還個性毛躁,一定會軍陣大亂。


所以想當元帥領眾,就要學習沉著、穩定,要放下自私心,凡事著眼於全體、全世界,心胸仁慈廣大。


這個時候,你不但能夠運籌帷幄,而且左右逢源,遇到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別做一行,怨一行 

 

042702 


三百六十行都會有「做一行,怨一行」的現象。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工作都承受了或多或少的壓力,除非你不想把這份工作做好,否則,必會承擔若干壓力。

  

所謂壓力,有的是別人對你的要求,有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期許,因而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如果再加上自信心不足、耐心不夠、意志不堅定,就很容易常常換工作。

  

我要奉勸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不論是位於哪個層級,都應該拿出信心、耐心、毅力,在工作崗位上求進步、求發展、求深入,忠於公司,把生命和公司結合為一。


這樣一來,不論對國家社會的安定,或對個人前途的穩定,都有益處。

 


   文出處

 

 

  

悠游職場的智慧 

 

悠遊職場的智慧

 

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為何一般人常是「做一行,怨一行」呢?其實,不論擔任何種職位,既要懂得做事,也要學習做人,才不會有志難伸,本書提供您悠遊職場的智慧!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簡漢平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告訴您如何在職場運用慈悲與智慧。

 

 

放下得自在

 

042703 


能夠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

放得下的人,應該先放下自己,其次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的心。

 

例如有人蓄意破壞、毀謗你,目的是令你名譽破損,這是最難忍受的事。

如果你能在名譽被損害時,還保持心境坦然,毫無罣礙,那麼,名譽的損失,對你而言,絲毫不會構成任何威脅和壓力。


我們是雙手空空地降臨人間,死時又能帶走些什麼?又有什麼東西「放不下」?隨時隨處對任何事物無一絲毫牽掛或不捨,真能如此,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執著與堅持

 

042704 


有人問我佛教常勸人不要執著,那麼,堅持原則和理想,算不算執著呢?


其實,「堅持原則」和「執著」是不一樣的。堅持原則是堅持自己的本分和理想,如出家人要持戒不淫欲、不吃肉、不喝酒。因此即使有女孩說:「師父,反正也沒有人看到,我們牽牽手沒關係啦。」我也不能隨便跟她牽手。


或是即使有人說:「師父,吃塊肉有什麼關係啊,不是很多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嗎?」我也絕對不能喝酒、吃肉,這不是怕人家說閒話,而是一旦喝酒就會失去我的原則,也失去做和尚的身分。


所以,「堅持原則」不是「執著」。執著是指太在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例如自己喜愛的東西,或是自己的名譽,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簡單說,也就是對自己看不開、放不下。

 


   文出處

 

 

21別再執著了  

 

別再執著了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現在覺得對的想法,一轉眼可能就改變了。在落入執著的陷阱時,要學會幫自己解套。

「別再執著了」,收錄25篇精采短文,從聖嚴法師開闊自在的法語中,體會放下而不執著的生活智慧。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人子女的責任 

 

032301 


如果你家裡還有父母,那你自己就是為人子女了。不管你是做兒子、媳婦,或是女婿、女兒,都是需要學習的。


我每次在法鼓山舉辦的聯合婚禮上,都會對準新人說:「結婚是代表已經成年,結婚以前你們沒有家庭責任,現在你們要挑起責任來了!」孩子結婚前,在家往往備受父母寵愛,所以會覺得自己還沒長大,一旦結了婚,就表示自己已經成熟,應該獨立,要負起責任來了。獨立,並不是說要離開父母、不管父母了,而是要挑起擔子來照顧父母,開始真正負起做子女的責任來。


孝順是一代學一代的,所以自己先要做好子女的本分,唯有如此,將來你的孩子才會對你孝敬。當然,孝順父母本來就是做人的根本,並不是做給子女看的表面工夫

 

  

懂父母的心 

 

032302 


為人子女往往是很為難的。有的人認為,按時孝敬父母多少錢,好像責任就了了,其實這只是盡到一部分的責任。父母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錢;或是父母已有積蓄,並不需要物質上的奉養,可是需要子女的關心,需要知道子女正在做些什麼,才能放心。


當父母年輕的時候,他們很忙,心有所寄,所以對子女的生活情況,可能還沒有那麼關心;可是老了以後,沒有什麼事做,所以會經常想到兒子、女兒或媳婦,心裡面老是掛念個不停:「我的兒子為什麼沒有來看我?我的女兒怎麼嫁了人就不管我了?我的媳婦怎麼對我這麼冷淡?」


因此,子女要能夠懂得父母的心情,才能真正的孝順父母。

 



   文出處

 

 

 0770  

 

新世代的孝順之道  


代溝問題、婆媳問題、老人照顧問題……總是讓新世代的子女不知所措。該怎麼照顧、關懷逐漸年老的父母才恰當呢?本書提出有別於傳統的現代觀點,告訴您新世代的孝順之道。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4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劉建志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告訴新世代子女如何孝順年長父母。

 

 

身心要鬆不要緊 

 

032303 


身心容易緊張的人,不但生活品質比較差,身體也會不健康。因此,我經常提醒人們:「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


當大多數人在全力以赴的工作時,往往不只心情緊張,連身體也會緊張,無法放鬆。


在這樣的狀況下,很難愉快的工作,如果能夠隨時提醒自己不要緊張、放鬆身心,工作反而能夠事半功倍。


像我已經是上了年紀的人,卻仍然非常忙碌,醫生要我一天最多只能工作兩小時,結果我白天最多只休息兩小時。可是我的身心仍能處於輕鬆的狀態,總能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冷靜才能逃生 

 

032304 


有位男子在一家設於二樓的咖啡館喝咖啡,店裡突然起火,當時情況非常危急,迅速蔓延的火勢不但把唯一的出入口封住了,店內又全是密閉式的窗子,許多人慌忙的想從唯一的出口走道衝出去,結果身體都被猛火燙傷了。


這位先生由於學過禪法,所以能夠冷靜的面對問題,在觀察環境後,他先是用鐵椅敲破窗戶,然後將桌巾接成繩索垂到窗外,然後順著繩索,迅速地沿牆落地。結果因為他的冷靜,不但自己平安無事,還幫助許多人逃生。


我們平常就要養成居安思危的習慣,一旦發生危險,才能將損傷減少到最低。因為災難隨時都可能發生,所以必須隨時隨地都有危機意識;這並不是要製造緊張,而是說有了準備,在危機突然發生時,才不會措手不及。

 


  

   文出處

 

 

0776  

 

放輕鬆,免緊張!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經常神經緊繃、手忙腳亂,本書教你化解緊張的方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讓你放輕鬆,免緊張!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張振松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與讀者分享解除緊張、身心放鬆的秘訣。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解讀,逆向思考 

 

022301 


「正面解讀,逆向思考」是將一般觀念中認為好或不好的事,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好事不一定好,壞事不一定壞。

譬如有人無緣無故送你一包黃金,看起來是好事,但如果逆向來思考:不知對方動機何在,收下來可能有危險,所以最好不要起貪念,以免惹禍上身。


如果遇上不好的事,正面解讀,則可能化腐朽為神奇,轉負面為正面,因勢利導而化敵為友、化煩惱為菩提,就不會有煩惱了。


遇到逆境也要正面解讀,因為逆境是無常的。譬如被瞧不起、被歧視或遭受差別待遇,這些事情未必是壞事。因為受到這些挫折,正好藉機反省,並自我改善,反而是一種轉機。


所以,有沒有煩惱,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轉化自己的心態。

 

  

「無常」就是「如意」 

 

022302 


人人都希望如意,但天下事如意的有多少?


我常說「無常」就是「如意」。如果發生不如意的事,但你知道無常的道理,心中早有準備,那不就是「如」你所「意」料了嗎?而不必覺得天公不作美,這就是如意。

在一次跳遠競賽上,我問一個過去常參賽的老先生這次還要參賽嗎?


他說:「我覺得年紀大了就不要冒險,所以沒跳。」


我說:「如果你有所準備,冒個險有什麼關係?」

他反問說:「明明知道是冒險,為什麼還要做?特別是我這


幾天腰不是很舒服,還是不跳為妙。」


他說他看過很多人身體狀況明明不好,還勉強參加馬拉松,結果跑到中途就被抬去急救。


這是因為沒有危機感,才會發生意外。 這位老先生在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堅持時,一定不會硬撐,因此總是逢凶化吉、全身而退。

 


   文出處

 

 

 untitled  

 

逆向思考,反敗為勝 


好事、壞事、順境、逆境該如何面對呢?其實,對好、壞、順、逆的分別,只是一己的判斷而已。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態與鮮活的思維,時時都可以是新境界的開始,懂得逆向思考,就能反敗為勝。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4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江長芳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告訴讀者如何逆向思考,扭轉奇蹟 。

 

 

美滿家庭不是口號 

 

022303 


現代人由於過分強調個人,因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代溝、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隔閡。一家大小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各懷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爭權奪利;到最後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幾乎每個人都對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的兒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也離家追求獨立,連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幾乎只成為一句口號、一種夢想。


其實,夫妻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那麼建立以美滿婚姻為基礎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什麼是家庭? 

 

022304 


家庭的定義是什麼?


有人說:「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是家庭。」那麼,一個人住的地方,甚至於一個人住一整棟房子,算不算一個家?


從戶口上來看,或許可以稱為家,但從內容上來看並不是。所以,很多人認為單身漢不可靠,因為單身漢無牽無掛,可以天不怕、地不怕;有家有室的人就有許多顧慮,一想到自己的親屬,就比較會恪守本分。


因此,家庭的定義是指有兩個以上的親人共住的地方,或是夫婦兩人、或是父母與子女、或是兄弟姐妹住在一起。


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是親人之間有很好的互動關係,彼此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否則就像旅館一樣,只是供人暫時歇止的地方,缺乏共同感情的連結。

 


   文出處

 

 

家庭不再有問題  

 

家庭不再有問題


家人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如果缺乏相互的關懷,便會形同路人。本書針對現代家庭常見問題,提供家人相處的智慧法門,讓我們的家庭不再有問題!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林威敏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教導讀者與家人相處的方法。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am so stupid 

 

012601 


當我們煩惱生起時,可以分析一下,這種煩惱屬於哪一類?一旦知道煩惱的種類後,這類的煩惱便會相對減少。


當有貪欲的煩惱時,要反觀自己,知道這就是貪念,並告訴自己是在貪,這時你貪欲煩惱的氣勢,自然會下降。


當你因為憤怒而痛苦煩惱時,應該告訴自己:「我怎麼會自找苦吃,自尋煩惱?」如此一來你的痛苦和憤怒也會漸漸減少。這時要向內心看,不要往外看環境、不要一直盯著那個問題,要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如此煩惱。」


當你因愚蠢的行為而產生苦惱時,如果能發覺自己的愚蠢,這時候你的苦惱便會相對減少。當你會說:「I am so stupid!」(我真是愚蠢),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愚蠢,因愚蠢而生的煩惱就不藥而癒了。

 

  

別做愚疵的聰明人 

 

012602 


愚癡有兩種:一種是愚笨,一種是愚蠢。「愚笨」是頭腦不清楚,對事情的理解度不夠;「愚蠢」是頭腦清楚,但是不講理,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講歪理。


世上有許多聰明人,但是仍然很愚癡,有時候明知道不該做的,偏偏還是做了糊塗事。


當然,我們也常常聽到修行的人說:「我真慚愧,我真愚癡。」事實上能夠自知愚癡算是不錯的了,如果自己愚癡還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愚癡。


有位先生患有糖尿病,但是很喜歡吃香蕉,太太於是管制他,但他還是會趁著太太不在的時候偷吃香蕉。

他很無奈的告訴我:「我實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我說:「我有辦法!」


我告訴他,每次想吃香蕉時,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果常常用心念,而不是有口無心,就會有作用。

 


   文出處

 

 

0803     

 

何必自尋煩惱 


你的煩惱總是剪不斷、理還亂?人不可能沒有煩惱,如果能知道自己正在煩惱,就是有智慧的人,那又何必自尋煩惱?

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高鶯雪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告訴讀者如何面對、消除煩惱。

 

 

隨時安心 

 

012603 


人常常都是以自己的想法和模式來看人,用自己戴習慣幾十年的眼鏡來看人,就像孫悟空練成的「火眼金睛」,你練習了幾十年,已經養成習慣了。能夠把這副眼鏡脫下來,那就是佛教所說的「出離」。


如果不把這副舊眼鏡脫下來,就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衝擊,或是覺得看不順眼,覺得自己受委屈、受排斥,甚至想要鬧革命了。


我曾經告訴剛出家的弟子們說:「你們在過去幾十年所累積的,不管是成就也好、習氣也好、想法也好,都可能會變成你的包袱。從進入法鼓山開始,就是重新開始,也就是重生。如果沒有重生的決心,我相信你是待不下去的。」


人如果不能出離一向自以為是的自己,出離過去一切的自己,很可能就會被種種舊習慣畫地自限,無法開創出新的格局。

 

  

特地來求平安 

 

012604


有位女士的說話音量驚人,即使只對一、二個人談話,也是非常大聲,尤其是在群眾中,只要她講話,別人的聲音都聽不見了。


我問她說:「有沒有人說過妳的聲音太大了?」


她不承認地說:「有呀!但是這個聲音是我媽媽生的,我改不過來。而且別人也可以大聲說話,所以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像這樣的人,認為自己習慣如此,沒有問題,可是與人相處時,卻會使得別人不舒服。


通常,我們都認為自己沒做過什麼壞事,可是事實上,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不好的習性;如果明明已經造成別人的不便,卻不承認自己的習性是不好的,最後便會自惱又惱人。


知道自己有不好的習氣,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去糾正它,這就是精進。

 


   文出處

 

 

  

心安就有平安 

 

心安就有平安

老是沒有安全感,擔心害怕、提心吊膽嗎?到底怎麼樣才能有安心的感覺?哪裡找得到真正的平安呢?何不先安一安自己的心,因為心安,真的就有平安! 本書主題為「安心的平安方法」,共收錄25篇精采300字以內小短文,並精選聖嚴法師法語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足不等於放棄 

 

p01 

「知足常樂」這句成語,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


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是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如果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力,能夠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多少就得多少,就不會覺得壓力龐大而悶悶不樂。


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這樣就會快樂一點。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就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窮開心 

 

p02 

有的人窮到一無所有,還是過得很快樂。反正什麼都沒有,要也要不到,就乾脆什麼都不想了。


但是很多人一直不滿足現況,不斷爭取他想要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因此就產生了矛盾、衝突。


在這種情形下,想要活得快樂,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他福報的極限。所謂福報,是從過去世帶來的。不論事業也好,愛情也好,都有它的極限。我們這一生中再努力,也總有極限,不可能擁有一切,也不可能征服一切。


極限雖然是個未知數,但是每個人都有極限。因此,如果沒有辦法獲得想要的,也不用難過,這樣子就會過得比較快樂。

 


   文出處

 

 

  

 知足最滿足

 

知足最滿足 


人通常都是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因而造成忙碌及緊張,也帶給自己很多的壓迫感。
古人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放棄進步的機會,而是要順應自然、適應社會,這樣一來,生活就能歡喜自在!

 

 

否極泰來 

 

p03 

一般人只知道「無常」是損壞、消失、死亡等消極面的現象,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


正確的無常思想,可以產生努力、改進、再生等積極面的效果,例如當你受到苦難時,相信苦難是無常的,因緣改觀,便會否極泰來。


如果懂得無常,任何時刻都不致於絕望,也不致於輕易地得意忘形。


無常的原理,兼具消極與積極;可以說就是落空、就是無奈,也可以說就是成長、就是革新;一方面固然是逝者如斯,另一方面也是生生不已,如往積極面看,無常實在太有意思了。


「因緣生,因緣滅」,正是一切現象的常規,也正是無常的原理。


能體驗到因緣生滅的自然法則,便是有智慧的人。


智者不受暫時的成敗得失而起情緒的衝擊,那便是淨化的人生,也就是平安愉快的人生。

 

  

不想承認 

 

p04 

生活本身就是無常的現象,只因一般人不想承認,以致視而不見,不願意說這就是無常,所以是顛倒。


人的種種苦難和問題都和這種顛倒的印象相關,錯把無常當作永恆,不希望接受無常的事實,煩惱就出現了。有人希望年年十八歲,可是十八歲只有一年,再過一年就是十九歲了。


天天面對無常而不承認無常,還要遮遮瞞瞞,例如人們恐懼年老,怕人老珠黃沒有吸引力、沒有人愛,把生存的價值寄託在隱瞞年齡,而不敢面對事實,不能善用生命,豈不是顛倒?


我們面對多變的現實環境,要觀察它、瞭解它、改善它,但卻沒有必要為它神魂顛倒地不能自主。

 


   文出處

 

 

別怕人生變化球    

 

別怕人生變化球


人通常都是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因而造成忙碌及緊張,也帶給自己很多的壓迫感。
古人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放棄進步的機會,而是要順應自然、適應社會,這樣一來,生活就能歡喜自在!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惹誰生氣 

 

p01 


有些人認為自己內心沒有問題,卻又常常生氣,常常難過。


我曾問過一個人:「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


他說:「我自己沒有煩惱,都是別人讓我煩惱。」


實際上,是他自己有了問題,才引起人際的問題。


有次我坐的汽車上,另有其他四個人在高聲談話。其中一個問我:「師父,我們吵成這樣,真對不起你。」我說:「你們吵你們的,跟我沒什麼關係。」


其實,他們吵鬧,我全部聽到了。不過,內容既與我無關,聲音便不太重要。後來有一個人跟我講:「有些人怕吵,只要聽到我們吵鬧聲音,就厭煩生氣。」


看起來,生氣這件事好像是從外來的一種煩惱,其實,是自己本身的問題。

 

  

一時激動鑄下大錯 

 

p02 


有些人無法壓制怒氣,以為生氣是正常的,可能還會理直氣壯的說:「任誰都會生氣。」所以從來沒有想到要讓自己不生氣,認為不生氣才是難過的事。


在這種放任的心理狀態下,會漸漸養成易怒的習性。這都是缺乏人教導,沒有人提醒他們不要輕易發怒。


如果不是真正動肝火的生氣,有時還可以視為一種表達方式,可是如果是要對付、征服、壓制別人的想法,則需要反省檢討。


例如夫妻或朋友間的吵架,一方先吵,如果另一方吵得更兇、聲音更大,往往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又例如一言不合就把對方打死,甚至只因為瞪了對方一眼就被殺死。這些殺人的人,始料未及會氣憤到動手殺人,他們大多是一時激動就控制不了自己而鑄下大錯。
  

 

 文出處

 

 

14何必氣炸自己   

 

何必氣炸自己 


你覺得快氣到爆炸了嗎?你討厭動不動就生氣的自己嗎?且看看本書提供的消火良方,下次受刺激時,你會笑著說:「何必氣炸自己!」

「何必氣炸自己」,收錄25篇和平短文,透過聖嚴法師懇切的引導,走出激昂憤怒的情緒生活。

 

 

為什麼而忍? 

 

p03 


我曾做過一個比喻:當山擋在前面,一味退讓,永遠也過不去;可是,橫衝直撞的話,山還在那裡,人已經不行了。

最省力的辦法,就是繞過去,所謂「山不轉路轉」,繞一下就過去了。


不過爬山跟繞路不同,爬山可以盡覽山上景致,繞路只是熟悉山下風光,所得經驗並不相同。


所以,重點不僅在前進或後退,要看忍讓或後退的目的是為什麼:為了前進而退讓,或是為了慈悲而忍辱,這是非常好的;僅只知道讓,看到什麼都是讓,讓來讓去,自己反而沒了目標,沒前途也沒後路。


忍耐不是沒有理由、沒有原則的事事退讓,而是在前進的原則下,可以暫時先退;在努力向上的原則下,可以暫時先忍。


忍一時之氣,是為了要以階段性的退讓,換來無限光明的前途,絕對不是無目標的一味退縮!
  

 


撿回先生 

 

p04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所以要尊敬眾生,即使對方不尊敬我們,甚至受到虐待,也要認為這是讓我們成長的逆增上緣。


這不是要大家逆來順受,而是如果實在無法避免的時候,就要學習接受事實,並由衷感謝一切成長的順逆因緣。

有次禪七,一位先生痛哭流涕著懺悔說:「一味嫌棄太太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回家以後,我一定要向她好好地賠罪,感謝她多年來的包容。」


第二天他太太特別來向我致謝說:「我先生本來準備和我離婚,現在他回心轉意,謝謝師父幫忙撿回我的先生!」

夫婦要生活美滿,一定要互相禮讓。


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不妨先調整自己,以尊重的態度與對方相處,視其為未來佛、為菩薩。夫妻之間互敬、互重,才能讓家庭生活和諧。
  

 


 文出處

 

 

16忍耐不忍氣  

 

忍耐不忍氣


你常做「受氣包」、「出氣筒」嗎?忍無可忍該怎麼辦呢?忍耐不該是一味地逆來順受!只有真正的容忍、諒解,才能夠忍出耐心,不再滿腹怨氣!
「忍耐不忍氣」,收錄25篇諒解短文,以聖嚴法師修習佛法的實證經驗,指引出一條平順無怨的康莊大道。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教怎麼教 

 

p01 


母親在懷孕時,對胎兒的教育稱為「胎教」。胎教應該怎麼教?是用語言教呢?還是用文字教呢?


其實,母親在剛懷孕時應該要先教育自己,不要常常動情緒、起煩惱。因為如果母親的心態有問題,情緒不平穩,胎兒在母胎中,便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所以,母親教育自己,就等於是幫助胎兒在學習。


胎兒的學習是根據母親的心情而成長,如果母親在懷孕時,就能多聽聽音樂、聽聽佛法,多發發慈悲心,並且讓自己的頭腦保持冷靜清楚,那麼胎兒出生後,就會像母親懷他時,那樣的性情和順。

 

  

胎兒遊樂園 

 

p02 


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親職教育應該從胎教開始。


母親懷孕以後,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裡像是處於樂園一般,在非常愉快的環境中等待出世。雖然胎兒仍未具有五官,意識也還未成熟,但是父母此時的心情,和胎兒以後成長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母親在懷胎期間,要常顧慮到肚子裡的孩子,態度要保持溫和、理性,心境要平和。


此時,先生也要認為太太肚子裡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薩,對太太要像是在接待貴賓一樣,呵護備至。


有了丈夫的體諒照顧,太太自然也能保持平靜、溫和的心情。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的個性就會理性、獨立,並富有責任感。
 

 


   文出處

 

 

如何做好新手父母(大)   

 

如何做好新手父母

帶孩子可不只是「準媽媽」的事,「準爸爸」一樣也要做好準備!本書是最迷你的佛法育兒全書,包括從胎教、嬰兒到幼兒的全方位教育,是送給新手父母最佳的參考指南。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劉建志精心繪製溫馨細膩的插圖,生動描繪出新手父母育兒的種種趣事。

 

 

未必是叛逆 

 

p03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抗拒心比較強,有人認為這是他們「叛逆」。我倒不覺得,我認為那是因為現代青少年的資訊非常豐富,他們會希望自己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不要只是聽話盲從。所以,當父母有要求時,會希望自己可以先想一下再決定,這未必就是叛逆。


孩子能夠學習獨立思考,應該是個好現象,父母應該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人格。許多大人認為是叛逆的孩子,在平安度過青春期後,都變得非常優秀。


因此,我建議對待家中青少年時,可用三個原則: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要商量不要權威。


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背後有家庭的力量在全力支持他,他也會成長得更為踏實。

 

  

不聽話不表示叛逆 

 

p04 


有的青少年在被父母責罰後,會不滿的認為,大人自己也常犯錯,憑什麼要聽他們的話。我會勸他們說,父母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因為他們也是凡夫,所以言行不一定是標準的。


雖然不一定要完全照著父母的話做事,但是不要傷了他們的心,不要讓他們感覺你是不聽話的孩子。要常常想到他們的存心是好的,要感謝他們。


我常對弟子們講,師父講的話不一定是對的,但是我不會存壞心。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做選擇,要不要聽我的建議,甚至也可以糾正我。因為我可能年紀大了,就變成了老糊塗。


所以我也會告訴已為人父母師長的弟子們,自己犯了錯就要承認,不要礙於面子不敢讓孩子知道。

 


   文出處

 

 

家有青春狂飆兒  

 

家有青春狂飆兒


你家有年紀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嗎?
當孩子來面對課業、感情及情緒等種種問題時,你是否不知該如何幫助他而感到煩惱呢?
本書將提供父母最佳的因應之道,陪伴家中的青春兒瀟灑起飛,讓他們不再橫衝直撞!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