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朋友最近事業不順且面臨龐大債務,她感慨地說以往都為父母、老闆、先生、孩子而活,盡心盡力,不敢懈怠,卻只是得到很少的回報,還要扛下沈重的負擔,
因此感覺做人很不值得,彷彿生命熱忱已逐漸消褪。由於她還年輕,才三十七歲,我該如何勸慰她呢?
A:
建議您介紹聖嚴法師著作《是非要溫柔》給您的朋友看,相信會對她有幫助,對於您的問題,就這本著作中節錄聖嚴法師在書中的「序」供您參考:
「執著」與「捨得」
接著要釐清的是「執著」和「捨得」的分際:為自我的利益而放不下,就是「執著」;為他人而奉獻,就是「捨得」。
為他人奉獻而堅持到底,叫做「毅力」,而非「執著」。
「執著」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名望、權力,放不下、捨不得,老是只考慮到自己的問題,畏首畏尾、顧前瞻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已,這是「執著」。
當然也很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某人認為他的理念是最好的、也對社會最有利,於是堅持、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但這是僅就他自己的立場來看,並不是「同理心」。
他自己認為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未必是社會真正的需要。
比方說:我有一雙鞋,穿在腳上很舒服,就強迫別人也一定穿,還覺得不肯穿這雙鞋的人都對不起我:「這麼舒服的鞋,你居然不穿!」這樣的「執著」,這樣的堅持己見,在現在的台灣經常可以看到。
我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我沒有「一定要完成」的目標 —— 當社會環境的「因緣」許可我做、需要我做的時候,我絕對全力以赴;
但是當環境不許可的時候,我也不會勉強。因為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也許還是可以做啊!
古人說:「達者兼善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裡的「達」並不是說自己多麼了不得,而是指社會環境已經「通達」了,能夠讓我提供自己的力量。
這時候,絕對要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去做,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而當環境不允許,也就是「窮」的時候,我或許不能做什麼,但也絕對不會去傷害別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有個觀念:一切都要靠「緣」。所謂「因緣」並不是迷信,而是指「客觀的、環境的自然因素」,要是這些因素都不允許你完成某個目標,也許就該退一步想想了。
在某方面的「因」或許不成熟,在其他方面卻可能別有收穫,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其實都是「因緣」的變化,只要觀念能夠轉變,永遠都有希望、沒什麼好悲觀的。
舉個例子來說,三國演義講的「萬事齊備、只欠東風」,要是孔明沒有東風之助,再好的計謀也沒有用,這個「東風」就是我們所說的「緣」了。
所以當時他們就常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並不會因為戰略不成熟、或者打了敗仗,就要跳河自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還有柴燒,就應該保全自己、重整旗鼓、重新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