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就是新的開始

把握當下,一切如新

把每天當成最新的一天,
然後也把每天視為最後的一天,
把握當下,
你就會發現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創新,
都是重新開始。

張錦德

 

歲末年初,關於2006年,你會喚起什麼樣的記憶?是「國務機要費」、「紅衫軍抗爭」等政治風暴新聞,還是信用卡和現金卡雙卡風暴,所衍生大批卡債、自殺等相關嚴重的社會問題。走過2006,彷彿去年是風雨飄搖的一年,讓人油然生起對來年的期待與盼望。

 

人在艱苦之時,容易產生起「喜新厭舊」的心態,尤其是年節時分,人們總是希望藉由大掃除,從環境打掃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除舊布新」一番。甚至有不少人還會趁著年初開始,到廟裡求神問卜,預知流年,讓運氣也能夠「除舊布新」,從此揮別過去的陰霾,期待新的一年可以從新開始。

 

 

新跟舊不是絕然對立

 

「這樣的心態本身也無可厚非,可是問題是這時候會產生新跟舊的對立,於是對於舊,人總就會起煩惱,好像沒有汰舊換新,來年就沒有希望。」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指出,過去農業社會裡,過年時換上新的農具、新的衣服,是為了慰勞自己的辛勞,是人在整個農耕生活下的一種韻律和節奏。但是從佛法修行來講,凡是期待、希求、厭惡、厭倦都是阻礙心。

 

從佛法來說,新、舊之間,並非絕對和對立。唐代禪宗大師臨濟義玄曾提出「四料簡」(注)的觀點,把原先看似對立的兩個選項,擴充成成四個選項。在四料簡劃分下,「新舊之間除了劃分極端的新與極端的舊之外,還包含著也新也舊、非新非舊等四種關係。」

 

所謂的也新也舊,就是新跟舊之間是有一灰色地帶,在這過渡地帶中,新跟舊有它的連續性,既是一體兩面,也是因果關係。比方說現代歐美電影流行中國風,中國古老的歷史故事卻成了西方電影新的題材;而原本是中國舊有的竹林庭園、髮髻服飾、甚至古老戰士身上的黃金盔甲,也在李安、張藝謀等知名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成為西方電影界裡競相效尤的電影圖像。角度不同,所見的新舊,便不相同。

 

至於何謂非新非舊,惠敏法師用衣服為例來做比喻,「一件舊衣服,在縫補之後,就不再是舊衣服了,可是也不能稱為新衣服,這就是非新非舊。」從新跟舊到也新也舊、非新非舊,所提出的「四料簡」,可以說是一種能夠讓思惟更加有彈性,應機應時的思惟方式。如果把新跟舊再與好、壞、也好也壞、不好不壞,這四種關係再去做搭配,將會發現事情的看法其實是很多元的。

過去人們總認為新就是好,舊就是壞,但是在「四料簡」的觀照下,舊也有可能是好,也有可能是也好也壞、非好非壞。就像一般常說的化腐朽為神奇,以舊東西作新利用,改變它的位置和形象,就是全新的東西。

 

新是舊的延伸

 

曾經是全球最具創意的廣告集團BBDO亞太區董事長的蘇雄,其所從事的廣告工作,就是必須每天接受新的資訊,每天挑戰新的社會潮流所帶來的衝擊,對於新跟舊,他另一番體認,他說:「在這號稱是數位化的世界裡,人不能永遠維持在舊的事物裡,但轉變並不是消滅傳統,而是在老舊的、同時也是優秀的部分,去做創新發揮。」

 

縱使是科技的理論和實際的運作,也是從舊環境的立足點上走下來的。《大學》中有言:「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就是這道理。

 

「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一定要執著在新舊裡面去思考呢?比方說新衣服與舊衣服的問題,為什麼不想想一定要穿衣服呢?」惠敏法師認為執著新跟舊,有時候反而只是陷入另一種形式的窠臼。「佛法常提供人們跳出執著的思惟角度,很多嶄新的思惟方式,或是突破性的創新,都是在這種非新非舊之間,超越出來。」

 

不過,要人一時之間就馬上跳脫對新舊的執著,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畢竟除舊布新是人之常情,尤其在面對今日變動的世界,個人思考、價值觀就得隨時更新、進步,才能讓自己保持最適當的狀態。但要如何讓自己隨時更新?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式。

 

 

一、吸收新資訊

 

「多看、多走,你就會發現有很多的新奇事物就在你周遭生活。」有台灣山岳博物學家之稱林宗聖,每次在帶人出隊登山之前,都會廣博蒐集、閱讀當地的山岳資料,並會先行數次前往探勘。以台北近郊陽明山來說,儘管他已經踏遍山上每一個山頭,每一條溪谷不下數百次,但他每一次親臨都會有新的發現。

 

 

二、改變舊習慣

 

「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態度,是反覆出現同樣的想法、語言、動作。」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指出佛法的修行,便是協助我們正確地瞭解自己,改善自己。如果能經常發現自己的毛病而經常予以糾正,那便是「苟日新、日日新」的賢者了。因為,能夠念念審察,念念更新,便是修行工夫的針針見血。

 

前《聯合文學》主編鄭栗兒,過去在職場裡,習慣安排計畫,但是現在離開職場成為一位Homeworker(自由工作者),她反而會要求自己學習不要去計畫。 「如果對事情都抱持著同一種價值觀的話,那將會被那種價值觀給束縛了。」她形容自己這樣舉動是把自己交出去,而改變習慣、價值觀,每一天都是在學習不一樣,都是從新開始。

 

 

三、勇於接受挫折

 

害怕失敗就會故步自封,總是喜歡創新,勇於接受挑戰的蘇雄,認為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因為先考慮到失敗就舉足不前,他說:「失敗是你下一次學習的機會,人要經歷失敗,才知道怎麼樣去成功。」這幾年來台灣廣告環境惡化,幾家傳統的舊報章雜誌或出版社,在無法抵禦網路新媒體的衝擊,而紛紛結束營運。

 

看似汰舊換新的歷程,其實正是萬物運作的自然規律,蘇雄以廣告經驗為例,指出:「不論是新聞還是廣告,要吸引消費者的本質是沒有改變,只是那個工具、平台正在改變。」

 

聖嚴法師也認為不要被當前的政治經濟環境所困頓,他常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勉勵大家抱持著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各種狀況,因為人心是靈活的,透過心念的調適轉變,即使到了絕境,也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發現新大陸。

 

 

四、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把每天當成最新的一天,然後也把每天當成最後的一天,把握當下,你就會發現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創新,都是從新開始。」惠敏法師從佛教無常無我的觀念指出,人的每一分每一秒感受都是與上一分上一秒不一樣,「上星期我見到你可能很愉快,但這星期我見到你就不一定了。」惠敏法師如此表示。

 

「因此從本質來講,從佛教的觀點來說,舊也好、新也好,它其實非好非壞,沒有好也沒有壞,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它吧!新跟舊隨時都在銜接,也隨時都在變化。」從台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轉任到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校長,對於未來並不清楚,可是當下他知道繼續發揮生命力量,感受每一當下,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開始,法師形容「就像轉世投胎一樣」,生命流程也應當如此。

 

如果回頭再來看2006年,雖然政治紛擾、經濟環境困惡,但對國際導演李安和旅美職棒投手王建民而言,2006年恐怕又是另一番風貌。此外,中華棒球隊在亞運奪得金牌,也讓國人欣喜若狂。由此看來,新的一年或是舊的一年,並沒有世俗認定般絕對的好跟壞,這都端賴個人的感受與看法。事實上,對這些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的華人之光來說,榮耀過後,下一步都是全新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c2003 的頭像
    ddc2003

    幸福部落

    ddc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