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之幸福三部曲】三──休閒禪,心靈的復原術 |
||||
在大自然中學會放慢腳步 對邱淑華來說,可說是大自然讓她重生, |
■ 邱惠敏 |
|||
邱淑華,站在世界的屋頂喜馬拉雅山,一個人靜靜地向著群山、向著天空,與自然同步呼吸。雖然看到一般人不易見到美景,心中卻沒有征服的快感,也忘卻正身處冷峻的惡劣環境,有的只是寧靜的心,迎著大自然的律動,感受自己與大自然是一體的。
可是,剛接觸大自然時,邱淑華可不是這樣子,尤其曾對登山健行狂熱的她,雖然自然美景當前,但是內心征服、挑戰自我的心勝過外在美景。今年已半百的邱淑華,個頭雖小,三十年前在念大學時,她可是台大登山社少數合格女高山嚮導及領隊,當時登山界盛行登「百岳」,就是台灣一百座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年輕氣盛的她津津樂道於自己創下什麼紀錄,心中有著「我來我見我征服」的強者心態,自然的鬼斧神工早就從眼前掠過,心頭早已被一項又一項的「紀錄」攻佔。
在自然中看見自己
如何從挑戰紀錄的盲點中走出,再度擁抱大自然呢?邱淑華說這應該感謝那些經驗豐富的中、老年登山者的提醒,每當超越他們時,他們總是讓路到一旁,微笑以對:「年輕人,慢慢走啊!」初始她不以為然,也不懂其中涵意,還在心中嘀咕:「我體力那麼好,誰要跟你慢慢走?」
果然大三時,邱淑華因心太急並衝過頭,參加嚮導升級考試的二人小組勘查測驗,在山上迷了路,直到夜晚才回校向山難留守學長報平安,讓她無法忘卻那一張張焦急、擔心的臉。
「可能因為接觸自然愈久,觀察力變敏銳,自省能力好像也比較好。身處自然中是無法自欺欺人的,我們的內心早在表現行為上,只看自己願不願意去面對、反省。」她體會到如果抱著有目的的心,走向自然,只會一路貪快,根本用不上方法。
很好奇邱淑華用了什麼方法?她的答案是「放慢腳步」。
自從那次山上迷路後,她腦海常浮現在登山途中遇到老者的話:「年輕人,慢慢走啊!」所以,只要有機會到大自然中,她都會提醒自己放慢腳步,感覺腳著實踏在大地上,加上駐足凝視、側耳傾聽,心中沒有多餘的念頭,讓身心安在當下。
「我四十五歲才開始學禪,起步算很晚,但是將禪法結合大自然,反而很容易上手。」邱淑華在大自然中,運用禪法,例如觀察呼吸、檢查自己身體緊不緊、是否打妄念等等,藉由一次次地觀照、練習,愈來愈放鬆,大自然成為一個大禪堂。
再問邱淑華是否還有其他祕訣,幫助自己能很快放鬆、融入自然中?那就是「止觀」的練習。當發覺自己的雜念升起時,用「止」的方法定下心來,回到當下。隨著親近大自然日久,她也從「止觀」慢慢「直觀」,練習不給名字、不給比較,沒有分別心,讓清澄的心直現,身內的小宇宙就會敞開,和身外的大宇宙能量同步呼吸,就能和大自然萬籟溝通。
「2004年秋天我在內蒙古旅行時,看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的胡楊樹,那堅韌的生命力讓我久久無法自己。」邱淑華形容同一棵胡楊樹的上下樹冠層,竟然生長著楓葉、楊葉、柳葉三種形狀各異的樹葉,更是令人驚歎思索造物主的用心。她禁不住在胡楊林中,隨著翻飛的落葉打起太極拳,體會天地人合一的意境。
大自然處處有禪機
個性質樸的邱淑華,不太喜愛熱鬧喧譁的交際活動,每次總利用休假時親近大自然,感受「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奧妙。同樣一座山,除了四季不同呈現迥異的風情,即使晴天與雨天,變化也很大,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無窮。學佛後,她才知道這其實是無常的具體顯現,而且恍然大悟自然處處有禪的境界。
邱淑華覺得與自然特別投契,可能因為自己話不多,與大自然交心,縱使一個人在自然裡很不會覺得悶。原來對她來說「禁語」是十分自然的事,讓腦袋休息,不去想人情世故,很輕鬆地融入自然中。
邱淑華幾乎投注所有休閒時間於大自然中,大自然也以不同形態展現禪機。當她大學畢業後,曾擔任日商公司的市場行銷企劃十幾年,她曾利用年假到阿拉斯加,在不知名的小溪傍,看著鮭魚為產卵從海洋千里回溯溪的源頭,即使遍體鱗傷仍奮力逆游,為牠們的堅持而心有所悟;有次也是利用年假到希臘,在愛情海中,克服對水的恐懼,體驗生平第一次游泳的樂趣,感覺海水貼近皮膚,與海合為一體的感受;還有一年的年假,是身處瑞士的自然風光中,感受那阿爾卑斯山的微風,聽大自然的天籟等等。對她而言,奔向大自然,就像是打開了生命一扇一扇不同面相與角度的窗,形形色色的場景來到眼前,讓她有機會學習、印證,或說是一種考驗。
「大自然,開闊了我生命的視野;讓我深刻的體證『緣起性空』與『無常』,一切都是因緣聚散,唯有當下可把握,所以更珍惜周遭有緣相聚的人、事、物,對一切心存感激。」此時內在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滿足感,轉化為一種不斷滋養的能量,而無需外求。邱淑華說自己藉由大自然原始的力量,來活絡、轉化生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學習大自然的開闊
走入大自然,可能一個人,也可能有伴同行,但是邱淑華並不會與同伴嬉鬧,有的是心靈交流,沒有多餘的語言。像大學時參加登山隊時,常常是一群人出發,但是邱淑華總能合群卻獨立,同伴間彼此相繫卻不相擾,各自領略大自然之美。有時不免與陌生人相遇,有些是錯身而過,有些短暫相聚,她不會刻意與人攀談、交際,走進自然的目的不為交朋友,體驗自然才是重點。
但是她喜歡瞭解當地住民的生活,近年來她愛上大陸邊疆地區,除了自然風景更原始、不雕琢外,生活在那兒的人民很質樸,「我很喜歡當地人的不做作,縱使貧窮,但真誠、善良,願意與人分享他們所僅有的。」那是身處文明中的我們早已忘卻的美德,唯有與自然為伍、生活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胸襟。例如藏民善良和單純,教她學會「擁有的愈多,牽掛就愈多,煩惱也愈多」,心不該執著於任何事物,只要將自己安住於當下,好好生活,看似簡單的道理,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邱淑華每每因在自然中接觸到不同的人,體悟到自然的沒有分別,無論誰都可被接受,是那樣的包容,自然不會拒絕任何人在土地上生活,只要想到這裡,她的心量無形中也變開闊,學習大自然去包容生活中的人事物。其實,這就是禪法的大地觀,大自然就是大地,也是萬物生長的土地,涵養一切、孕育生命;如果常常體驗到大自然的恩惠,那麼眼前所見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一不令人生起感恩心,隨時隨處都可以是感恩的對象。
邱淑華以年過半百的年紀,重新當學生,此刻正在西藏大學遊學一年,處在西藏這大自然與佛法結合的環境中,將修行融入生活,她如魚得水,對她而言生活無處不是禪,生活無時不休閒! |
||||